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1 古诗三首

当诗人遇见大自然——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诗人热爱大自然,喜欢观察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往往会激发他们的诗兴,让他们产生作诗的灵感。当诗人看见马、石灰石、竹子这些自然中的事物时,就诗兴大发,忍不住作诗一首!他们用动、植物表达什么感情呢?细细品读这几首诗,你才能明白诗人以动、植物之名真正想表达的内心的声音。

一、浪漫诗人笔下的动物世界

自古以来,马与人类之间就有特殊的感情。在《西游记》里,大作家吴承恩就对马有“特殊”照顾。在他的笔下,唐僧的白龙马出身显赫,乃是西海龙王三太子,而且它虽然是行李搬运工、唐僧的私人座驾,但还是唐僧重要的取经队友,最后功德圆满,成为广力菩萨。吴承恩给一匹马这么高的地位、荣誉,可见,马对古人而言多么特别呀。

李贺这位大诗人,也写了很多关于马的诗,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组诗《马诗》二十三首。通过对马的生动描写,李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他对马的描写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驰骋沙场的骏马,抒发了李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在这首《马诗》里,李贺写道:“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我的骏马才能戴上御赐的马笼头,得到皇上的赏识,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汗马功劳呢?从这句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李贺的英雄情怀和远大抱负。李贺本是李唐王族后裔,所以他自视甚高,渴望为国效力,一展宏图。在咏马诗中,李贺还写到很多历史上和传说中的名马,比如西楚霸王项羽的乌骓马、汉代名将李广的汗血宝马、三国吕布的赤兔马。李贺写这些名马和名将,倾注了他对这些英雄的敬佩和羡慕之情,他也想像这些名将一样,征战沙场,名扬千古。

第二类,才德出众的骏马,抒发了李贺对自己才能、气质、美德的自信。他在《马诗》其四里写道:“此马非凡马……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意思是说,这匹马可不是世间的凡马,你看它瘦骨嶙峋好似弱不禁风,可是你上前敲敲它的骨头,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这是夸马品质优良,伯乐应该挑中这匹千里马。他还写马的才能非凡:“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马诗》其十五)意思是说,这匹马虽然出生于天地之间的小沟,但是它能擦着云飞奔,就是说马虽然出身平凡,但是才情不凡。这就像李贺虽然出身于一般的中小地主家庭,父亲去世后家境更加贫寒,但是他自认为才能出众,具有治世之能。他以骏马身上的美好品质比喻自己才德出众、出类拔萃。

第三类,日渐衰老的马,抒发了李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李贺才气过人,但在进京赶考时,别人故意借口他父亲的名字“晋肃”与“进士”的“进”字犯嫌名,不让他参加考试。李贺的朋友韩愈想要帮他却也无能为力,最后李贺愤然离开了考场。所以李贺写“赤兔无人用”(《马诗》其八),把自己比作“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赤兔马,意思是说,这么好的马都得不到重用,更何况是人呢,借此比喻自己怀才不遇。表现这类马形象的诗,都被一层浓郁的哀伤笼罩着。

第四类,庸碌无为的闲马、肉马,抒发李贺对现实中小人当道、君子遭弃的批判。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那时唐代已经走向衰落。唐宪宗上台后,宠幸奸臣,李贺作为李唐王族后裔,当然为现实忧虑。他不敢妄议朝廷,只有通过作诗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马诗》其二十三)它的意思是,汉武帝一心想要长生不老,整日烧金炼丹只得到一缕飘升天空的紫烟。皇上马厩里养的那些肥头大耳的肉马无论再怎么喂养也不可能飞上青天。李贺借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情,讽刺当今皇上荒淫无道、用非其人,抒发了内心难以抑制的不满之情。

二、全球最顽强奖得主——沙漠中的动、植物

你见过沙漠吗?沙漠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古时候,人们在丝绸之路上必须走过一段沙漠,他们骑着骆驼、背着干粮和水,有时还会因被困在沙漠中而丧命。可是有些动、植物凭借自身的“法宝”,在极其干旱、炎热的沙漠中却能生存下来,真该给它们颁发一个全球最顽强奖。

在沙漠中穿行和运输物品时,我们真是离不开骆驼,这就如同古代人离不开马,现代人离不开汽车一样。像骆驼这么庞大的动物,怎么能在沙漠中生存下来呢?原来它有五样“法宝”。

第一,骆驼拥有1—2个软软、高高的驼峰。它的驼峰就像冰箱,可以储存脂肪和水,靠着这些储存的“干粮”,骆驼7天不吃饭也不会饿死。

第二,骆驼有一个灵巧的鼻子。它的鼻子可以自动闭合,防止大漠上的滚滚黄沙吹进鼻孔里。

第三,骆驼的胃功能强大。科学家认为骆驼有2—3个胃室,可以储存水和食物,使它能忍饥挨渴,而一旦到了水源地,它又可以一下子喝下很多水,储存在胃里。

第四,骆驼的皮毛能保持体温,使它在炎炎沙漠里减少流汗,减少身体内水分的蒸发。

第五,骆驼的脚掌上还有厚厚的肉垫,就像踩在厚厚的海绵上,使它可以在热沙上行走却不会被烫到,而且骆驼的脚掌很宽,所以行走时不会陷进沙子里。要知道,如果骆驼每走一步都陷进沙子里,那拔出脚可要耗费很多体力呢。

像蛇、蜥蜴等爬行动物,还自带避暑功能。它们一天中只在黎明以前、黄昏以后出来活动几个小时,寻觅食物,这样可以躲避太阳的暴晒,降低水分蒸发,其余的时间就躲在阴凉的地方休息。它们长时间不进食也可以生存,真可以说是“喝风长大的”。

沙漠中的动物多种多样,它们应对炎热和缺水的天气也办法多多。有的皮肤能改变颜色,通过反射光线散发热量。有的皮肤能吸收水汽,以补充身体水分。有的对水源地特别敏感,几公里之外就能感知。这些生物之所以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是因为都有各自的生存“法宝”。

沙漠中的植物也有自己的“法宝”。比如仙人掌,它的身体能储存很多水分。即使长期不下雨,它也不会干死。而且它身上长着密密的刺,可以防止水分蒸发。

还有一类复苏植物,在下过雨后,它们能迅速返青生长、“返老还童”。等天气干旱了,就变蔫变黄,进入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雨水来临。

沙漠中的生物为了生存,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呢。

三、马的哲理

如果马能说话,它一定会亲自告诉我们,藏在它身上的一个哲理。聪明的古人不仅发现了马的哲理,还编成了一句成语,你猜到是什么成语了吗?

边塞地区住着一个擅长占卜之术的人。有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就跑到北边少数民族的住地去了。邻居们看到他丢了马,想他一定很难过,都来安慰他。可他的父亲却不需要安慰,还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带着好几匹少数民族人的骏马回来了。邻居们看到他的马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很多马,都前来祝贺他。他的父亲却忧虑地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件坏事呢?”

他家富裕,养了很多好马。他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腿。人们看到他受了伤,走路一瘸一拐的,都赶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少数民族骑着骏马,手拿武器,入侵边塞地区,身强力壮的百姓都拿起弓箭去战斗了,而且绝大部分战死沙场。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和他的父亲都活了下来。

你们猜出这句成语了吗?它就是“塞翁失马”,人们常常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形容人生中的得失,失去未必是坏事,得到未必是好事。正如老子说的“祸福相依”,人生应该居高望远,而不要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得失。

四、于谦自带两袖清风

一说到历史上那些不受贿赂、为人正直的清官,你首先会想到谁?是不是包拯?据说他连皇帝的赏赐都拒绝。但除了包拯以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清官,咏唱石灰石的于谦就是一位。你猜他去拜见天子、大臣时,带了什么东西?

明朝英宗皇帝在位时,有个宦官叫王振。他倚仗英宗皇帝的宠信,专横跋扈、作威作福。文武百官都惧怕他,每当朝拜皇帝时,都会向王振献上白银。献上的白银越多,就越能得到王振的赏识。而英宗皇帝对这种歪风邪气不闻不问,任凭它肆意蔓延。

但于谦为官一身正气,从不收受一分一毫的贿赂。当时于谦在山西、河南做官,有一次他来京城向皇上奏事,两手空空地来了,没有带任何礼物。同僚看见于谦空着手上朝,劝他说:“你怎么什么也不带呀?就算你不带贵重的东西结交权贵,也该带一些土特产送个人情。”于谦听完,哈哈大笑起来,举起双袖,打趣地说:“我带着两袖清风。”并作了一首《入京》诗:

手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大意:

手帕、蘑菇和线香,这些本都是供人民享用的物品,可是由于贪官污吏搜刮人民的财物进贡权贵,这些东西反而成为人民的灾难。我带着两袖清风去朝拜天子,免除农民的辛苦和不满。

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东西都放在袖子里携带。于谦的袖子里什么也没有,于是他自嘲地说:“我带了清风。”他的这首诗一出,就被传为佳话,并且被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后来,人们就用两袖清风来形容为官清廉,不收贿赂,不谋私利。

五、见贤思齐——读诸子百家

喜欢画竹子的郑燮,其实还是清代一位著名的书画家。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的吗?

幼年时期的郑燮,生活很艰辛。但是他从小就酷爱书法,一直勤学苦练。郑燮年轻时,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就潜心临摹了很多书法名家的作品,想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经验和方法。后来模仿时间长了,他临摹的作品甚至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这并没有让他出名,对此他感到很苦恼。

一个夏天的夜晚,郑燮和妻子坐在庭院里乘凉。这时候,他手痒痒地,又想要练习书法了。可身边没有纸笔怎么办?他就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字。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妻子生气地打了他一下,说道:“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你为什么不在自己身上写字,反倒写到别人身上来了?”这时候他恍然大悟,兴奋地对妻子说:“哎呀,你可点醒我了。你说得有道理啊!”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写字也是一样。我何必总是模仿别人的字体,不走自己的路?

从此,郑燮另辟蹊径,在吸取各家长处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用作画的方法写字,努力熔铸自己的风格,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板桥体”。

孔子以前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说,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向他人学习是我们取得进步的一条捷径。树立目标后,我们不仅要自己努力钻研,还要像郑燮一样转益多师,听取有益的建议,从别人身上汲取经验和长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1 古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