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工作与生活的暧昧关系

图片发自App


在法国,厨师属于艺术家的范畴。《厨艺大师》其中一期有一位做大型餐饮行业的厨师参加“米其林之星”评选比赛,当他做完料理端到评委面前,一审评委莫妮卡没有马上试吃,而是走到他刚刚处理食材的地方看了一眼,桌面上一片狼藉。

莫妮卡对那位厨师说:“很抱歉,我没有看到你在食物上面倾注的热情。与其说你是‘厨师’,倒不如说你仅仅把它当作谋生手段而已。”

那时候我就在想,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跟那位厨师一样,把工作当成了经济来源,而非热情所在。

毫无疑问,身先士卒,我就是其中之一。



在谈论生活与工作之前,它们两者还有一层微妙的铺垫——高考后专业的选择。大部分人都应该经历过选专业的纠结,这时候父母会在旁边出谋划策,“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好”、“那个学完出来收入稳定”、“女孩子就应该读师范,或者学医,报什么挖掘机”诸如此类建议,加上自己犹豫不决,最后选了一个看起来不错却兴致缺缺的专业,寒窗没苦读四年。但求不挂科,享受大学生活是重点。毕业以后心情复杂地送走相处四年的大学室友,心情更复杂地质问自己这四年到底学了啥。不是兴趣所在,学习也没有那么勤快。



告别校园生活,迎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就现在的我看来,抱着怎样态度面对第一份工作,很大程度影响以后的就业观念。

假如只想把几千字的实习报告写满混个毕业证书,而随随便便找个工作潦草了事,当个洗碗工也并无不可。因为在潜意识里,囿于当下生活的窘境——可能是学校通知没有实习报告毕不了业;可能身边同学都找到实习,你没有,你慌得一匹;可能没有了经济来源,导致被迫选择一份毫不相干的工作应付过去。心里想着:先凑合着,等毕业后再另做打算。殊不知一而再,再而三。这次可以某些原因将就,毕业后也可以因为更多的原因将就,一发不可收拾。更甚者,缺少专业的实习经历,简历变得羞涩、没有底气,下一份理想的工作依旧不会青睐于你。



绝大部分人会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用的字眼是“合适”,不是“热爱”。相较于西方文化的冒险精神,东方文化更倾向于保守含蓄,所以更多人会从事“能力范围内力所能及”的工作,而非“能力范围内想要尝试”的工作。从这方面看,“稳定”比“热爱”更令人有安全感。而且谁都不希望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变成一张空头支票,那跟荒废四年时光有什么区别?另外,父母灌输“工作—买房—结婚—生子”的思想似乎成为人生教条,我们像是上了发条的玩偶按部就班前行。合适的工作,合理的待遇,合格的薪资,何乐而不为呢?“热爱”是什么?虽然明确不喜欢的事物,却不了解自己喜欢的事物,如同EDC说的那样:中国人的个性是被压抑的。我们是缺乏了色彩鲜明的个性。倘若条件尚可,“热爱安于现状”应该是对我们的定义。

我一开始把兴趣、工作、生活当成三个平行的个体。要是兴趣成为工作,那就跟把喜欢的音乐设置成闹铃一个道理;要是工作融入了生活,那那一天一定是不胜其烦的困扰。但其实不是,真正的热爱是不惧怕任何约束。我是过于害怕热爱的事物往坏的一面发展,才把它们区分开来。它们是相互包容,终有一天会相交于一点。把兴趣融入工作之中,就是灵感源泉,再把源源不断的灵感投身于生活之中,那便是热爱生活该有的模样。



要找一份热爱的相适应的工作很困难,但是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却意外地简单。

从一件感兴趣的事做起。

从一而终。就是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兴趣、工作与生活的暧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