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与写作:读《雁门太守行》学写作

有没有这样的一刻,你想关掉手机,合上电脑,甚至是切断电源,于一室之内,只想点上一支蜡烛,漫看烛火摇曳,静听烛花噼里啪啦。看它逐渐变成一个闪光的点,去眷恋这最初的温暖和静好?

看着这道光,和他一起跨越时空,去照亮亘古的日日夜夜,为飘零的心寻一个安稳的家。若是可以,去照耀的第一个人一定是有“诗鬼”之称的李贺。他和王勃一样,天妒英才,慧极而早伤,死时仅27岁。

人称“太白有仙才,长吉有鬼才”;又说长吉的诗于色彩运用上,就好像是百家的锦绣衣裳绣在一起一样,五光十色……

被他吸引,就是这首《雁门太守行》。试以此为例,学习诗人侧面描写的方法。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此题最初是用来歌颂太守的,后来人们用它来写军旅战争和边塞的题材。李贺旧题新作,结合中晚唐藩镇割据的背景,可知此诗描写的是朝廷和藩镇之间的尖锐斗争,但究竟为哪一场战争,学术界还有争论。

此诗虽写两军作战,但并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它们车谷交错、短兵交接的激烈场面,而是侧面描写“角声冲天”的战争激烈,将士们牺牲惨重以及奋勇杀敌,誓死报效祖国的决心。

一、景物烘托

来看颔联,诗人不写两军如何作战,而从听觉、视觉来描写惨切壮烈的战地气氛,借此来烘托战争的激烈。时值深秋,正是万木枯黄之际,战斗打响了,漫天响彻的都是战斗的号角。诗人借号角声体现正在战斗,用“满地角声”,既写出了战争规模之大,也说明了战争进入到了最艰难最剧烈的时刻。战争如何惨烈呢?放眼望去,此时,晚霞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的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诗人借这“胭脂”“紫”等色彩,营造出一种血流满地、黯然凝重的氛围,以此来表现战争的残酷。

诗人欲写战争惨烈,却不正面描写两军正面作战、挥戈跃马的场面,而是借与战争息息相关的号角声和战争结束后那种满地鲜血、凝重悲壮的场面,渲染出凝重惨切的氛围,从而体现战争的残酷、激烈。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与描写对象有关的环境,来营造氛围,烘托我们想要表达的人物心情、主旨。

二、对比映衬

对比,也是一种侧面描写。它可以用此物的坏衬出彼物的好,或以此物的坏映衬出彼物更坏,反之也是如此。

来看首联,气势非常壮大,这形势也非常危险。你看,黑云翻滚,乌云重重,这黑云已经逼近城门,都快要把城压垮和摧毁了。结合后文我们知道,这是在写两军交战,“黑云”比喻的是敌人,一个“压”字更是说明了敌军人数众多,来势凶猛。而城内的我军是如何应对的呢?只见瞬息间,风云陡变,一缕日光从云缝投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诗人把黑云比喻成敌军,而我军则是这太阳光。你看,这一黑一明,一外一内,一压城一列阵守城,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大战即将开始前,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以及我军将士奋勇杀敌的决心和战争的残酷激烈,侧面体现了出来。

诗人欲写战争激烈,借敌我两军的力量、气势对比,正是因为力量悬殊,所以战争将更加残酷,侧面体现了出来。我们在写文时,也可如此,要写一个人的好,可以找个人和他做对比,对比之下,形象将更加鲜明。

三、以物喻人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也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它通过对某种象征物形与神的具体描绘,来赞美自己所要赞美的那种人物或精神。

反映到此诗上,主要是“用典”的体现。来看后四句,诗人提到了众人皆知的事物“易水”和“黄金台”,用这两个典故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以“易水”为例。一提到易水,我们便想到了荆轲刺秦,想到了荆轲高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一语,此后,易水就成了壮士的象征。诗人此时再写易水,既说明作战的地点,又体现守城将士拼死力战,突出重围,力歼敌军的决心。“黄金台”亦是如此,诗人借这一典故体现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再看“霜重鼓寒声不起”,是不是借夜寒霜重,连战鼓都擂不响,来侧面体现战争的艰难?

欲扬先抑,或是借他人之口来夸自己,这样的描写,描写对象将更加鲜明。除上文提到的“环境烘托、对比映衬、以物喻人”之外,侧面描写还有“他人反应、背景衬托、以虚衬实”等方法。

最爱瘫坐在沙发上,煮一壶清茶,翻一卷诗书。看浮生若梦,看似水流年,看绽放在风中的花,摇曳着岁月的妩媚,看澄潭月影,窥见身外的真身。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时有月到风来之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诗鉴赏与写作:读《雁门太守行》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