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参加黄建东老师的为期半年的OD功夫营
我在OD学习方面有些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可能对正在学习和转型做OD的你有点点帮助。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整个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一、你想成为一名什么样的OD?
OD热了好几年,对于做BP,TD,LD,COE的HR伙伴们尤其有吸引力。
相信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许已经在学习OD的路上了,希望未来能转型成为一个优秀的炙手可热的OD。
在我们勤奋赶路的时候,偶尔停下思考一下,问问自己,我自己到底要去哪里,是很有意义的。
具体讲成为一名优秀的炙手可热的OD,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也许这个问题想清楚明白了,会改变很多人做OD需要学习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
张美恩在《组织发展·OD和HR实践者指南》提到,OD成长的4个阶段:
1.初学者:做hr,对组织好奇。
2.技术专家:①引导,教练,文化,扩充工具箱;②短期内带来回报,并提供及时的解决方案。
3.专业人士:①学习od的理论;②在个人和人际上钻研,聚焦发展自我成为工具,大师的入口通道。
4.实践大师:坦然走进任何一环境的任何一项目,并运用自我取得成果。
以我为例,2020年年初公司把培训部改名为组织与人才发展部,也换了一名部门负责人,他有过培训和组织发展的经验。
在我参加一次共创工作坊后,我第一次体会到OD原来是干这些的。我那时作为一名做培训的HR,开始有意识去转型,慢慢成为了一名OD初学者。
这2年来,我频繁而又大量地学习各类OD的知识,有意识的扩充工具箱:引导技术,欣赏式探询,世界咖啡,战略工作坊,三板斧,裸心会,ORID,群策群力共创会,OH欧卡,私董会,六个盒子,杨三角,行动学习···
我的勤奋好学+在公司内部的创造实践机会,让我逐渐从一名OD初学者升级为OD技术专家。
因为随着我的工具箱越来越丰富,我已经可以对业务方及时提供各种的解决方案了。
现在的你,会不会或多或少和我相似,因为某次机缘巧合,懵懵懂懂从HR成为了OD的初学者,然后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让自己成为OD技术专家。
张美恩的书,让我自己最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OD变得清晰。
未来的方向是成为一名OD实践大师,走向人生巅峰~~~~~~
可能深受马爸爸成功学的激励: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那要成为大师之前,就是要成为一名OD专业人士。
说了这么多,以下划重点:OD专业人士其中一个必要条件——OD理论。
那就是我接下来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坎。
“没有什么比一套好理论更有用了”
二、理论为什么重要?
张美恩提到从OD技术专家到OD专业人士,学习OD理论是必经之路。
为什么学习OD理论如此重要?
我们好好理解一下,理论的价值。
人类掌握通用性,普适性的基础理论,是为了我们更好去解释及指导我们应对复杂又多变的现实世界。
理论,也可以理解为:公理,定律,定理,模型,假设等。
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知识,能够帮助人类去理解、解释复杂的世界,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举例:牛顿力学的第二定律,F=ma,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解释了人类日常能感知到的各种力的现象: 苹果为什么掉地上,地球为什么围绕太阳转,为什么拳头快打人会更疼,为什么上山比下山更累··· 牛顿力学理论解释了关于力的千千万万现象,开启了人类工业时代。
爱因斯坦能量守恒定律E=mc²,把世界上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解释为其实是一回事。相对论把人类带入了原子时代,开启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纪元。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8个字,解释了地球40亿年无数生命的发展规律。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个理论,是整个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
高水平的理论的特征是通用性、适用性越强,解释的纷繁复杂的世界,覆盖面越广,那说明这个理论越好。
为什么“熵”这个概念,地位如此之高,任正非如此推崇,因为“熵"解释了宇宙的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企业)从生到死的规律,时间空间维度何其之大,包罗万象。
华为的任正非提到一名俄罗斯员工,搞数学的,帮助华为实现了2G到3G的突破,和5G的突破。同时任总也提到,研究基础理论是要坐冷板凳的,大多数人是坐不住的。
组织理论是关于人和组织的学问,它的跨学科特征非常明显,它是很多学科交叉的产物。组织理论有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动力学,复杂科学,文化学,战略,商业······
以上每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是深不见底,浩瀚无边,更何况组织理论是门交叉学科,岂不更让人望而生畏?
成为OD专业人士,必须要跨过OD的专业理论这道坎,谈何容易?!
“做正确而难的事”
三、如何学习OD理论,我的转变之路
一句话总结:学大师,读经典。
中国的hr是一批非常热爱学习的人,加入了大量的微信群,关注了大量公众号/视频号,参加了大量的各类线上线下培训,收集了大量学习资料,成功案例,工具方法,数不胜数。
在学习OD的路上,我是勤奋努力的,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我都时常被自己爱学习的精神和努力所感动。
短短2年内,我学以致用了这么多方法工具,说实话,我内心是有点洋洋得意的。
以前我是讲课有快感,这2年变成做引导师、主持人做工作坊有快感。
坚信只要我持续学习和努力,转型OD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这个过程,我其实也看了不少OD书。
但是现在回头看,我发现了在看书这个事情上,我犯了2个错误。
第一错误:我看的书,很多是流行的热门书,而非经典理论书。
什么书叫经典理论书?
我拿黄建东老师推荐OD书单中,我读过的书为例:
埃德加·沙因 :《过程咨询》《组织心理学》《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企业文化生存与变革指南》;W·沃纳·伯克 :《组织变革-理论和实践》《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发展课》;卡尔·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论会心团体》;德瑞拉·梅多斯 :《系统之美》;玛格丽特·惠特利 :《领导力与新科学》;张美恩 :《组织发展:OD和HR实践者指南》
在读了这些书后,就能分辨出流行热门书和经典理论书的区别。
当看经典书多了后,我发现已经买的,读的,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写的OD类书了,都是在浪费时间。当然老外的的流行热门书也不在少数。
第二错误:哪怕我读了经典书(上面提到的书单),就算我很认真做了很多笔记和书抄。
现在回头看,基本上全是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体会,而以前没有。
我分享一下最近2-3月内读书会期间的事情:
2022年年初,我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报名参加了黄老师OD功夫营03期班。
为什么是很大的决心,你如果知道这个班的学费,就明白了。
因为上海的疫情,原课程计划延后了。
黄老师针对已经报名的学员,做了一个线上读书会。读书会跨度约3个月,每10天一次,每次2小时+,共8次,书:《组织心理学》-沙因。
这本书在2021年,我读过,因为是绝版书,在淘宝上买了影印版,其他好像对这本书没什么印象,
反正只记得书上写了些我知道的理论,比如个人动机,xy理论啊,勒温的组织变革三阶段啊,还有不少从没听过的理论模型,感觉这本书是个大杂烩。
因为这次读书会,我就读了第二遍,并且我还很认真。做了3个读书总结的PPT ,我自认为,我应该是很好的吸收了书中的精华了吧。
当黄老师第一次读书会,说这本书,要分享好几次。
我心里还想:有必要吗?这本书我都读第二遍了,现在每次只分享1-2章,不是浪费时间嘛。多分享几本书不更好吗?
后来我就开始被啪啪打脸了。
幸好没有1-2次读书会分享一本书,否则我压根不知道,该怎么读一本经典理论书。
这次读书会,彻底让我对读经典,学大师,学理论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这次读书会的经历,我突然发现,我以前读的所有的经典OD理论书,和我刚开始读《组织心理学》一样,我只是看过一遍书,我压根没读明白。
我需要把所有我读过的经典OD理论书全部再读一遍。不对。应该是全部要多读几遍,并且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要仔细研读,要嚼烂了读,要真正读懂。
在读书会期间,还有一件事情对我冲击挺大。
准确来说,是一段话对我冲击很大,让我“醍醐灌顶,如梦初醒”,分享给你:
“管理学,组织理论有些基础理论,这种基础理论安全、可靠、精准,给人以巨大的启发思考。那些过于接近应用型的理论,无法经受时间的考验,无法经受现实多样化、鲜活性的完整考验,只能算作有限情景的参考性经验”
我所接触到的几乎所有的老师(不仅仅是OD领域),几乎都在分享工具和方法。
没办法,中国人,向来崇尚实用主义,学以致用。要想吸引人,必须上“干货”,就是学了就能用的方法和工具,并且是讲师亲身验证过,有效果的。这样的课程或分享,才能吸引到人。讲理论,对学员来时枯燥的体验,哪怕老师承认理论的重要,他也不敢贸然去讲。
更何况很多讲师,掌握的就是How,某个工具的方法、步骤和经验,未必清楚工具方法背后,真正底层的理论是什么,为什么。
我曾热衷学习的OD方法工具:比如阿里巴巴用的六个盒子,三板斧,裸心会,腾讯用杨三角,华为用的BLM,谷歌的OKR,通用电气的群策群力···
这些都属于应用层的理论,方法技巧,它们只是在某个时期,在特定的企业的某个阶段,有效果。但,只能算是参考性经验。学了这些工具方法,你哪怕学的再好,未必拿到你的企业,就见效果。
脑中飘过一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所以,我下定决心,改变我以前只学工具方法,而真正沉下心,学理论知识。
这也是我从OD技术专家 到下一阶段,OD专业人士必须要改变的事情。
市面上教和学的OD都很热闹,如左图:人潮人海,热闹非凡。
而学习OD理论,不管是教理论,还是学理论的人,如右图:孤单影只。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告诫人类:“要进窄门,不要进宽门。宽门易进,所以人多,但必至灭亡,窄门里人少,方得永生。”
那请问你,在OD的路上,你选哪扇门,走哪条路?
回到原点,你想成为谁?
决定你将如何学习
不知道你的选择和答案是什么。
但是,此刻的我,无比的坚定: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决定一棵树长多高,要看树根能扎多深。
学理论,耐得冬日寂寞,终见春日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