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4

我的小弟曾令琪

    文/曾亚骐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间,小弟令琪正式从文,都已经25周年了。小弟这一路走来,走到今天,实属不易。

        令琪生于1966年5月4日,农历闰3月14,正值文革前夜。幼时体弱,性格较内向,四岁时因母亲下放到农村,远离母亲;七岁半刚发蒙,又承受丧父之痛。也许,从出生那一刻起,上天就降给他太多的磨难。小弟年幼时,尽管家中日子过得很清苦,他从来不向哥哥姐姐提出想吃什么、想玩什么的分外要求,哥哥姐姐对他也十分疼爱。七岁那年,他随上山下乡的我和二姐,到父亲任教的学校读书,亲耳聆听了父亲的教诲。但不久父亲祥钟公因病逝世。小弟后来在那个学校继续就读一个学期,然后转学至老家苏家湾,与腿有残疾的大哥小骐、二姐小玲和五哥幼骐相依为命。

图片发自App

        现在回过头看,小弟令琪之所以能坚持不懈,认真、努力从文二十多年,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我们的父亲祥钟公的言传身教。父亲是个小学教师,也曾任过学校领导。和父亲在一起的半年时间,小弟目睹了父亲带病任教和对家庭、对学生的辛劳付出。

        其二,亲身体验了两个哥哥姐姐在农村劳动的艰辛,目睹了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的艰难。我和二姐小玲下乡的那个生产队,条件很差,不仅吃饱饭存在困难,天干年辰饮水都成问题。小弟的同班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农村的孩子。与我和二姐生活的一年,小弟真切感受到百姓生活的艰难。

        其三,父亲病逝后,小弟亲眼见证了当年母亲在农村生活的艰难困苦,也亲身体验了父亲去世后我们二爸宗瑶公、二婶杨德凤老人对我们苦难家庭的切实支助。

        其四,我们的祖母何其英老人、母亲李素芬老师,都擅长讲故事,她们为小弟从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令琪在多篇文章中,对此有所反映。

        其五,哥哥姐姐对令琪的影响。因为时代的原因,我们四个哥哥姐姐学历都较低,但都渴望读书、渴望学习,每个人都爱书入迷、视书如命。我们是客家人的后代,就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是书不离手。特别是和大哥在一起的日子,大哥为兄弟姊妹生活操劳、弟兄姊妹间相互团结等,都给令琪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六,令琪自身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小弟在学习上十分勤奋好学,哥哥姐姐从来没花心思进行辅导,也无辅导能力,从小学、 初中一直到大学,全靠他自己努力。1981年中考时住在我那里,每天早上很早就会听到他的晨读声。看到他能这样自觉地努力学习,我从内心感到欣慰。中考那年沱江河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因洪水过大不能过河而没能参加完中考,这件事让我内疚了几十年。

图片发自App

        1984年高考,腿有残疾的大哥亲自送他进入考场,并在考场外等他考完,接他一起回家。他那年顺利考入大学,是资中球溪中学文科班唯一考上大学的应届生。令琪不只工作、学习十分认真努力,感恩心也非常重,在老人面前还非常孝顺。记得一次参加宴会,母亲年迈行动不便,他亲自背着妈妈赴宴。在母亲重病期间,他和弟媳总是忙前忙后照顾母亲,让我这个当兄长的惭愧不已!我们兄弟姐妹中不管是谁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他总是伸出援手,每个哥哥姐姐对他都非常感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么多年来,我的小弟一路奋斗,也幸遇明师。我读到过他在系列文章中写的郑临川先生,何承桂先生,赵义山先生,周啸天先生,贾平凹先生,等等。写入文中的朋友就更多了。在此,我要代表我们全家,谢谢各位老师、各位文友。

        小弟50岁创办《西南作家》杂志,51岁贾平凹先生收他为关门弟子,52岁小弟旁听赵义山先生的博士生课程……多年来,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令琪都是每天坚持读书写作。

        令琪对从文一直都非常执着。从文之初,在写作、出版处女作《周恩来诗歌赏析》一书时,为了书藉的出版,从书号到印刷、发行,四处奔波,为以后办刊打下了牢固基础。编辑出版《西南作家》和《新蕾》杂志过程中,令琪和他的同事们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每天微刊差不多都是午夜刊发,让读者及时读到。《西南作家》杂志创刊三年多,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这一切,与令琪的努力,显然是分不开的。

        小弟能取得今天这样的一点点成绩,与他爱国爱家、具有普世情怀是分不开的。作为令琪的四哥,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多多帮助他,多多爱护他;也希望令琪多多保重身体,努力创作,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作品!

       

        作家简介

        曾亚骐,笔名曾丛林。上山下乡老知青,读书写作老文青。有作品见刊于《西南作家》等报刊和网络平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