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找工作的一些反思:论坚持与切换视角的能力

昨天面试我获得了一些启发,主要在思维模式上,我尝试对自己进行批判性思考,总结了一些“思维公式”,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当断则断

过去这一份工作时间不长,这也是我职场生涯中的失败点,我这一年几乎就没做成什么事,这真是我的失败之处。

原因有三:

1. 我以为坚持是好的

的确,坚持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好的,老实也是。

但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

在经济学中我学到了因时制宜,每个概念每样工具都有它能用和不能用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分时宜去适用,有时会适得其反。

就像我们在面试找公司的时候,我们身为应聘者,前程除了靠自己,大部分还得仰仗公司。如果公司有一个大平台,给你镀金,给你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加上靠谱的产品和团队,那简直是要上天。

但现实往往没有那么如意,这么好的条件也轮不上我们这些“三无人员”无学历、无背景、无亮点

先不说平台和空间,假如产品和团队靠谱也是能做起来的,如果这两方面条件都无法具备,那坚持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2. 过分强调坚持背后的软弱

我如此强调坚持,其实是和我的性格有关系。

过去,我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几乎无论任何事,我都是“点到为止”。如果是高手比武切磋,这还能理解。但我一个半桶水的人,还那么讲究“安全性”,凡事都爱留意余地,这就有点太“娘们”了。

这是我根深蒂固的性格,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的家庭环境,但在这里就不扯那么远了。

我为了改掉这个毛病,忍住阵阵强烈的不适感,强迫自己坚持,咬牙坚持,几乎每天都在做自己的思想工作,就是为了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最后交的答卷还挺满意,例如上家公司,我没有因为产品和方向不清晰,有“大问题”而选择离职。我没有因为老板说不通而选择撤退,我也没有因为3个月发不出工资而选择离开。我最后坚持下来,正面对抗,最后很多关卡我都闯过了。但后来也是止步在团队上。

3. 缺乏耐心,追求短期利益

人嘛,基本上都有一个通用的毛病,那就是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

例如炒股票,很多人视为投机行为,而不是投资。以主流思想来讲,股票应该属于长期投资,看准公司的未来成长价值。但大部分人来说,也就是行业内称的散户,或者更形象点称为“韭菜”,属于被收割的那种。

他们就特别关注短期的走向,例如听到某某人说这只股票会长,每天研究K线觉得这只未来会长,或者看到涨跌心理波动就非常大。

我曾经也是韭菜的一员,但现在已经脱离苦海了,自认为没那个能力识别企业的长期价值。但是我很明白韭菜的投资心理,就是投机和赌博,做短期投资。

这其实也是我的一个性格问题,太关注短期利益,这可能也是导致了我缺乏耐心,急功近利。

一般来说追求短期利益的人,都会缺乏安全感,所以做事就会习惯性有所保留,有底线。所以一个性格问题,可能就会引发很多延伸问题。


切换角度的能力

做事做人,有时候就应该跳出自己的视角,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的解决方案会更加立体。

还是拿我自己来讲,找工作已经2个多月了,依然没什么进展。我也会焦虑,但目前我做出的解决方案是安抚自己,继续坚持,并且保持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节奏。这样的解决方案的确是没什么问题,但又好像缺了什么。

缺少新的可能性。

我明知道现在的形式并不好找工作,如果我不尝试从其他维度去解决问题,那么对未来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太大了。为何我不尝试增加自己的成功几率呢?

在面试运营的这个环境下,我可以做的是新增招聘渠道、修改简历。但如果我把思维“跳上”一层,从找工作这个维度去思考,那我一定得着运营这工作吗?

不一定,我可以根据自己的职场经历和特长定位出第二职业和第三职业。

这就是跳出原来视角,从外圈观察世界的能力。

为了可以更标准地产出答案,我总结出了一个公式定律。

为了防止自己思维被禁锢,遇到问题时我们得思考一个问题:

“真的只能这样吗,还有没有别的方式?”

例如做运营:真的只有这个职业吗,我能不能做其他的?

例如面试渠道:真的只有前程吗,还有没有别的渠道?

遇事的时候多想想“还有吗”“为什么”,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


看透对方需求的能力

其实也就是切换视角的能力,只不过刚刚讲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这次是站在别人的角度。

我们做简历的时候,其实很忌讳“只谈假大空的理论”,就是罗列一堆类似工作职责,但是不给出具体数据。

我们做这个东西,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罗列工作职责,能够证明了吗?

显然还没有,有结果有数据,才能说明问题。

而我就犯了这个错误。

这显然就没有站在用人单位去思考问题。用人单位想要找一个能够满足自己岗位要求的人,那如何评判一个人是否有能力胜任呢?

那就要看他的过往经历是否与岗位职责匹配,过往的做过类似的事情,并且有比较成功的数据,那就是大概可以证明这个人有这个能力可以胜任。

所以要用结果来证明。

为让理清楚双方的需求关系,我们用流程化的方式重新梳理。

我的需求:写简历——找工作

企业需求:招人——看简历

简历成为了我们双方的媒介与桥梁,假如我是弱势的一方,那么我就应该尽力做好我自己的部分,就是简历,让更多的企业能从简历里接收到我传递的信号——这个人很合适。

所以我就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去修改简历,例如过往经验,需要的能力,以及学历背景等。到这里就需要去印证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用到数据结果来证明自己真的有这个能力。

反过来如果企业是弱势方,他们会主动寻找人才,简历的要求就没那么严。但还是把简历做好吧,起码能给企业留下一个好印象。


因为发现了自己很多问题,看到了与他人的差距,我“恼羞成怒”,不是对别人的愤怒,而是对自己。但我假装是对外界的愤怒,希望通过这个方法,让自己打鸡血,奋起直追。

美其言也:“今日你看不起我,日后我让你高攀不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近找工作的一些反思:论坚持与切换视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