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体现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

“生存还是毁灭”被认为是戏剧史上最著名的独白,它探讨了一个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面对生与死时的态度问题。正如其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最广为尊重的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在《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故事》这部作品中创造了哈姆雷特这个复杂多变的人物,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最为出名、评论最为丰富的作品,被我们熟知为《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年轻王子,他从父亲的鬼魂那里得知克劳狄斯弑兄,并篡取王位,对此以及她母亲仓促嫁给新国王这件事愤怒不已。为了确信这个鬼魂确实是他父亲的鬼魂,而不是假装他父亲的邪灵,他在宫殿里安排上演了一出戏,情节再现了他叔叔谋杀的行为。克劳狄斯在看戏时惊恐不已,哈姆雷特由此立刻推断出他就是罪魁祸首。后来他误把波洛涅斯当作克劳狄斯,并刺杀了波洛涅斯。随后他被释放到英国去处决,但成功逃脱并返回家乡。克劳狄斯安排了哈姆雷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进行决斗,在决斗中哈姆雷特受伤严重,在杀死他的对手和叔叔后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图片发自App

《哈姆雷特》是在文艺复兴全面展开的时期创作的,因此它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最基本的一些主题和问题。正如其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这项运动激发了研究人的经历的兴趣,对于人的理解力所蕴含的无限潜能也充满了乐观主义。“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哈姆雷特在第二幕中著名的演说直接基于意大利人文主义学家的一部主要作品。对人文主义学家而言,培养理性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如何更好地去行动,他们最大的理想是通过行动和思维的契合造福整个社会。

然而,随着十六、七世纪文艺复兴传播到其他国家,人文主义衍生出了一个质疑派的分支,它强调人的理解是有限的。而莎士比亚恰恰就把创造的人物放置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剧中哈姆雷特面临一项艰巨挑战,即纠正一种超越其理解力的不公正,这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当时绝非与众不同,甚至司空见惯。尽管哈姆雷特喜欢指出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们关乎超自然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整部戏剧主要揭示了了解有关别人的真相是极其困难的—他们是犯罪还是清白,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情感,他们是疯狂还是理智。他人的世界犹如表象,就本质而言,《哈姆雷特》就是关于生活在这种世界中的困难性。

图片发自App

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在于,尽管复仇和暴力在先前的作品中都得到充分强调,莎士比亚在故事中注入了激动人心的文艺复兴精神。他把单一维度、墨守陈规的故事情节加以转变,将哈姆雷特美化为一个多面的文艺复兴理想主义者,被迫直面邪恶日渐衰弱的世界,不得不学着未做好充分准备就去处理这些问题。他所有一反常态的性情,包括装疯以及短暂却真实的疯狂,再加上冲动的行为,这些都源于他作为一个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家,在积攒智慧,快速成熟,并恰当行动中思维的演变过程。因此,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绝不仅仅是复仇和暴力的代理人。尽管哈姆雷特首要任务也是为父亲报仇雪恨,他却怀有一个更伟大、更崇高的理想,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理想,但令他悲伤不已的是,这种理想已经渐行渐远了,或许永远不会被追回。然而,他还是竭力去证明人的能力,他高尚的理性和无限的能力;他还是会帮忙医治社会弊病,竭力挽救一个秩序混乱的社会;但他清楚这是一场无望的斗争。他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生错了时代,现实邪恶凶险,势不可挡,或许继续斗争下去毫无意义。这样看来,故事的主题远非仅仅的血腥和暴力,而是显现出更深切的含义。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古代丹麦宫廷腐朽堕落、道德腐化的风气与哈姆雷特王子的鲜明对比是当时英国的写照,反映了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相碰撞的英国境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哈姆雷特》中体现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