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吴聪超老师68条建议中第11条:求学生活值得写。
开篇第1句话,就说到了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这本书读了快一年了,还没有结束。
这会儿才知道,推荐这本书的老师,就是因为看了这篇文章,才推荐了这本书。
吴老师从这本书中,收获到的启发是:老师也应该写一写自己的上学记。
通过对自己读书的回忆、记录,获得教育的启示。
~~
吴老师说教师写作,先明晰写作之本就会清楚写作之道。
写作之本就是自己想表达什么,写作之道就是怎么写。
在这两步中间,吴老师强调了一点:教师写上学记,不是为了怀旧,是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表达重视“学生立场”的观念和意识。
教师写上学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透视教师。
就是写一写自己上学过程中遇到的老师,从他们身上获得自己提升的方向和力量。
~~
无论是学生立场的观念和意识,还是自己遇到的教师的行为,在我的写作过程当中,一直都有所敞开。
就是说在我的写作中,虽然不是专门写的上学记,但是在一些文章当中的运用,都是这样的一种呈现。
呈现的是学生立场,呈现的是教师行为,呈现的是自己的反思,呈现的是自己的改变。
当然更多的,还是自己上学时候所遭遇的,种种与教育相关的事件。
课堂上的一些瞬间,课下的一些趣事,都在笔端呈现过。
~~
在这条建议中,吴老师还说,在写作实践中,往往是先占有素材,再生发出想说点什么的冲动。
想想看,自己平时的写作当中,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形式,先叙述一个事件,在讲述自己的感受。
现在知道,这样的做法,是自由的一种书写,反映出作为教师的觉悟力不足,会成为教师写作提升的瓶颈。
什么才是觉悟力呢?
在吴老师的解析当中,觉悟力其实是一种逻辑关系。事件需要推理论证,最终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
觉悟力这个词儿,此时此刻才让我恍然明白,自己的写作中缺少的就是这一点。
这样的认识,也是我清楚了另外一件事儿。
很多时候看人开战,有的人说一句话就被对方回击得死死的,而有的人说一句话能够把对方堵得哑口无言。
造成这样现象的就是一种觉悟力,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当紧密,唯有如此,才能够天衣无缝。
这又让我想起来,在读师范的时候,数学学的逻辑学,自己就学的是一塌糊涂,只要涉及到逻辑学,考试的时候肯定挂红灯。
现在虽然不是逻辑学的知识了,但是事件与事件彼此之间的联结,也就是逻辑学的一种呈现方式。
~~
文章各有各的类型,结构却是千差万别的。
吴老师在这条建议当中,说写作成了类似“勾勒设计效果图”,“搭建骨架”,“填充与丰富”的构筑大厦的工作。
吴老师还建议,写作时最好不要跟着感觉走。
吴老师的建议是,有个大概轮廓,标题,小标题,关键的过渡句,想好了就可以动笔了。
看到这样的说法,忽然间就想起,自己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一种模式。
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过渡句,人物的名字,甚至是主要的情节,到出现的时候才肯开始去动笔写。
在写的过程当中,也的确是吴老师说的那样,随着写作的进行,就会有新的灵感,不断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