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

嵇康与千古绝唱《广陵散》(上)


写到嵇康,我有点犹豫,也有点胆怯,迟迟不想动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最仰慕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嵇康,另一个是陶渊明。而在两个人中间,嵇康又更让我心潮起伏。不过写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嵇康是绕不过去的,必须涉及到,而且是无比重要的一位。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开始写有关嵇康的文字。


嵇康,魏晋时期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这三个头衔哪一个他都当之无愧,而作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只要有其中一个就可以十分满足了。

他的生卒年月,一是说(公元224年-263年),一说是(公元223年-262年)。

其祖先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其曾祖父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并改姓为嵇。嵇康的父亲嵇昭,官至治书侍御史。嵇康的兄长嵇喜,早年即以秀才身份从军,后历任太仆、扬州刺史、宗正等职。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他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并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的著作。

他后来迎娶了魏武帝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因而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嵇康与长乐亭公主育有一儿一女。

嵇康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平日里他弹琴吟诗,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出仕为官。

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尚书吏部郎)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史称“大将军(指司马昭)闻而怒焉”。这件事直接惹怒了司马昭,也为嵇康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对此我们多说几句。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想荐举他代其职的消息后写的。他在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官,自己想身受羁绊,喜欢放任自然,随心所欲。其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得精彩:“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伯成子高,原为诸侯,后隐居耕种),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翻译过来就是: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成为朋友相知,是因为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后成全他。夏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出来做官,是为了成全他的节操;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掩饰子夏的缺点(一个雨天孔子需要外出,想借一把雨伞。有人就建议孔子跟子夏借伞。孔子说:我不会向子夏借伞的,子夏的性格比较吝啬,如果我想子夏借伞的话,他不借给我,就会被别人说他不尊重师长,但是如果子夏借给了我他的伞,子夏又会很心疼。这显示了孔子的君子风范);近时的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位子,以上这些人才可以说始终如一,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车轮,曲木不能够当椽子,这是因为人们不想委屈它们原来的本性,而让它们各得其所。嵇康的一番话说得义正词严,令人信服。

由于嵇康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让司马昭十分地忌恨。后来出了一件事,使司马昭找到了杀害嵇康的理由。东平人吕巽和吕安兄弟二人,原来和嵇康都是好朋友。吕安之妻徐氏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保全家族的清誉。但吕巽后来害怕弟弟在举报他,就先发制人,反诬告吕安不孝,吕安因此被官府收捕。在司马昭“以孝治天下”的年里代,不孝可是重罪。嵇康知道这其中的真情,义愤不平,遂出面为吕安作证,没有想到这更加触怒了大将军司马昭。此时,早就和嵇康有过节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陷害嵇康,他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嵇康这家伙就是当今的卧龙(诸葛亮),才学太大,可不能让他起来,您是无忧于统治天下的,但嵇康却是应当让您忧虑的人。)后来吕安、嵇康都被处死。

一代天骄嵇康就这样含冤离开了人世。

许多年后,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到:“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

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评价嵇康时曾说:嵇康的特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烂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逻辑性强;欣赏艺术,审美感高。我认为,这几句话可以比较准确地概括出嵇康的风度。


说到嵇康,好多人会先说他的长相,众人一概称其为美男子。中国历史上有四大美男子之说,不过版本不是一个,有若干个,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两个:一个说是潘安、兰陵王、宋玉、卫玠四人;一个说是潘安、兰陵王、嵇康、卫玠四人。由此我们可以说,嵇康先生入围了流传比较广的中国四大美男子的行列,所以他可以算是为人们公认的帅哥。

在中国《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中曾这样描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我们要知道中国史书惜字如金啊,在史书里用三十多字来形容一个人的容貌,几乎见不到。这是不是说,连那时史书的编写者们也为他的相貌而由衷赞叹啊?要知道,就算在描述潘安这样的美男子时,史书的编纂者也只用了三个字——美姿仪。嵇康“身长七尺八寸”,要按三国时期一尺等于24厘米的单位来换算,七尺八寸相当于188厘米的高度,放在现在也是一个让无数女性倾慕,无数男人嫉妒的身高。

在《世说新语》对嵇康的描述是这样的:“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意思是: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姿态秀美出众。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潇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

“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意思就是,嵇康的为人像挺拔高耸的孤松,遗世而独立,傲然而脱俗;他要是喝醉了,摇摇晃晃,就好像一座玉山要塌了一样。

还有一个旁例也可以说明嵇康的俊秀。晋惠帝时,有一次嵇康的儿子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征归来。王戎的一位部下,见了嵇绍,不觉眼睛一亮,被他的堂堂仪表深深吸引。于是对王戎说,嵇绍在出征而归的队伍中,就像一只野鹤站在一群家鸡中,仪表出众,气度非凡。这就是“鹤立鸡群”这个成语的出处。可王戎听了很不以为然,说,那是你没见过他的父亲,他那老子的仪表要胜过这儿子不知多少呢?

《晋书·嵇康传》还有更奇特的记载,书上说:“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嵇康经常去深山中采药,兴之所至流连忘返,一个樵夫在山上砍柴时碰到了嵇康,十分惊讶,觉得自己遇到了神仙一样。)

我们能够从那么多地方见到描述嵇康美貌的记载,真挺难得的。像这样多的记载,在其他人那里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嵇康貌美是实至名归,社会影响力有多大。

而更让我们惊奇的是,这个美男子又不同于我们前面讲过的粉帛不离手的美男何晏,嵇康从不修饰打扮,从不顾影自怜,倒是有些不修边幅,放浪形骸。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这样介绍了自己的生活:“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通俗点说:他头脸经常一个月或半个月不洗,若不是感到发闷发痒难以忍受,绝不愿洗。甚至懒到不愿意去小便,常常忍到膀胱快胀裂了,才起身上厕所。在信中,嵇康还自黑自己身上虱子多,不能够端正地坐着。沐浴向来是古礼之一,也是儒家重要的礼仪。早在西周,沐浴已被作为道德礼仪的一部分。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记载了大量沐浴的细节、程序,仪式。儒家认为,修身则养心,则纯洁清白,则修德厚礼。嵇康讨厌这一套“澡身而浴德”的道德说教,他不修边幅,不注意形象,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是对虚伪礼教的公然蔑视,也算是魏晋风度的一幅剪影吧。

嵇康还有一大爱好,就是打铁,这应该算是他的行为艺术吧。《晋书·嵇康传》载:嵇康的“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世说新语·简傲》亦载:“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缀,旁若无人。”想想这幅情景吧,柳树下,清水边,烘炉旁,嵇康在打铁,他的好朋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默默地在一旁为他拉风箱,助他打铁,这英俊潇洒的场景,多让人心旷神怡。嵇康打铁,肯定不是为了生活所迫,只是出于喜欢罢了。可以想象,时常抡槌打铁,嵇康一定是肌肉发达,健康而充满活力,是标准的型男一枚。其实仔细想想,可以看出来,他是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应该是他的精神特质的体现。


美男子嵇康还酷爱音乐。他写的一篇讨论音乐理论的文章《声无哀乐论》,对魏晋时期的音乐鉴赏影响很大。他从自己的性情出发,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听音乐时感到的哀乐悲喜,和声音本身无关,是我们心中已经存有的情感,与之相和时,被触发而出,因此让声音也被赋予了色彩和情绪,这就是发自心声啊,这里面哪有什么礼教啊。他的这一观点很有创意。

嵇康作有《风入松》等曲,相传《孤馆遇神》也是嵇康所作。还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这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嵇康不但精通乐理,还是古琴的弹奏高手。《晋书》说嵇康:“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琴”这一雅器,具有“清和自然”的品格。魏晋风度讲求自然,对于当时崇尚清谈玄学的文人雅士们来说,琴可以充分展现其高贵气质,是与天地自然最相契合的一种乐器,所以它深受人们的喜爱。嵇康写过一篇《琴赋》,曾经广为流传。他写道:“众其之中,琴德最优。故缀叙所怀,以为之赋。”他在这篇赋中描述了琴木的生长环境,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吸取了精华灵气而成,所以高贵无比。嵇康对琴痴迷至深,坚持着“三日不抚,手生心钝”的原则。嵇康长日与琴为伴,觉得万物有其盛衰,而音乐始终不变。他曾变卖家业买了一张名琴,还问尚书令讨来一块好玉,制成琴徽。有一次,他抱着琴去找山涛玩,山涛喝醉了说要剖了这琴,他说,你要剖它,我也跟着不活了。琴与他已经是生命的共同体了。

他常以风和鸟来形容琴音带给他的感觉,说它们繁复时有如飞禽尾羽的纹理;娇柔时如初生的羽毛。不难看出,嵇康对世间万物充满而热爱,万物也和他融为一体,息息相通,他热爱大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其诗现存五十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等,而以四言诗成就最高。何焯《文选评》称:“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叔夜高于潘、陆也。”意思就是,嵇康的四言诗不为古人所羁绊,直抒胸怀,水平高于潘岳和陆机。也有人评论说,在魏晋时期,曹操和嵇康的四言诗成就最高。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向往独立自由的生活、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他的《幽愤诗》是抒写因吕安事而被系狱以后的忧愤不平的长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诗末说:“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常吟,颐性养寿。”充分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现出诗人希望隐居遁世,优游于山林之间,以修天年。这首诗词锋爽利,语气清峻。《赠秀才入军》诗共十八章,内容是想象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但那洒脱的情趣却是属于嵇康的。诗中所写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其意境之清幽怡然让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心思神往,每每作画皆要回味一二。

嵇康诗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意思是:嵇康的为人清泠峻急。又说:“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大意为:嵇康性格豪爽,所以作品兴致高昂而辞采犀利。这样的评价,突出了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的密切关系。稽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其实他的诗也是如此。钟嵘《诗品》评其诗为“峻切”,还是相同的意思。


嵇康还擅长书法,工于草书。时人讲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后人称其书法“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时集,群乌乍散”,想想应该是极其潇洒狂放了。

嵇康的绘画作品水平也很高。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那时还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等作品传世,但后来都已佚失。


由于嵇康的多才多艺,以至于人们讲到他时往往顾此失彼,比如他的哲学思想有时候就被一些人忽略了。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当时可以说非常有代表性,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的原因,嵇康和魏晋时期一般士人的思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喜欢研究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他用道家思想来观照现实的黑暗,并提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他认为,我们在做人生的选择时候,要做到超脱,不能被现世的诸多因素束缚。他最突出的之处就是不把为官从政当作士人的最高理想,而是将自己精神的洒脱放在最高位。嵇康的一些阐述自己思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强烈批判。他对现实的的激烈态度和不妥协精神,与同一时期的一些玄学家们还是有区别的。

前面我们说过,玄学是在曹魏年间开始兴起的新学派,嵇康的思想和他们有联系又有区别,或者也可以说是有一定的超越。嵇康的玄学思想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崇敬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最能被接受的主张。

在嵇康的哲学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这就是养生论。他的《养身论》是中国养生史上第一篇系统全面介绍养生思想的著作,可以看做是具有奠基意义的作品。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并且结合自己所进行的实践,形成自己的养生观。他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主张“形神兼养,重在养神”,嵇康特别强调:人的寿命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他的见解对后世的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影响很大,他们对嵇康的养生思想都有所借鉴。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