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六

拆掉思维里的墙

心智模式对我们那么重要,那么我们的心智模式从何而来?

心智模式由本能和过去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而来,如果还是把大脑比作电脑的话,心智模式就是我们的操作系统加上你安装的软件和硬盘里面的所有东西。

下面列出了心智模式的三种来源:

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简单地说,我们自己的感官体验、我们从社会获得的所有信息和我们受的教育,还有我们自己思考的结果和我们过去的经历,都构成了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式。

首先,感官体验能形成心智模式:很多小时候被狗咬过的人,一辈子会怕狗,即使小到只有拖鞋那么大的狗,他们也感到害怕。而小时候被爸爸妈妈带着抚摸过动物的人,会对动物有天生的安全感,他们都觉得动物非常友善。

其次,社会与文化教育也会对心智模式有影响。这就不难理解不同文化的人,拥有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式。

如果让你把“牛、草、猴子”三件事物凭第一感觉,迅速分成两个小组,试试看,你会怎么分?

东方人倾向于选择“牛、草”一组,“猴子”一组,原因是“牛会吃草”。

美国人则更加倾向于选择“牛、猴子”一组,“草”一组,原因是牛、猴子“都是动物”。

东方人更加关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美国人则更加关注事物的属性。这和我们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社会关系有关。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和为贵”、“枪打出头鸟”的社会,而西方人则更加崇尚个人独特的品质。不同的社会与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心智模式。这两个不同的心智模式又在思想上影响我们:东方的学问倾向于系统论、实用主义(比如说中医、易经),而西方人却更加专注于本质论与实证主义(哲学、科学)。

第三,有类似经历的人,也有着类似的心智模式,比如说当兵回来的人,性格刚直;同是经历过一个年代的人,沟通起来特别顺畅;生长于单亲家庭或者家庭暴力的孩子,很多对于自己的婚姻没有信心,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共同经历让他们形成了类似的心智模式。

最后,还有一种心智模式的形成方式与我们的经历有关。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和爷爷奶奶环绕着,他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推论:不仅这个家庭,而且这个世界都是以我为中心的。带着这种自我中心的心智模式进入社会,往往需要吃几次大亏才能够调整过来。

我们过去的体验、经历、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心智模式。而我们的心智又在改变我们未来的命运,好像我们一辈子都被安排好了一样,这听起来真让人沮丧。

事实不是这样,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我们却能改变对于我们过去的看法,这才是心智模式的伟大之处。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回忆自己获得成功的理由时说:

我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他赐给我三个恩惠,让我受益无穷。

第一个恩惠,我家里很穷,穷到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托贫穷的福,我从小就尝到了擦皮鞋、卖报纸等辛苦劳动的滋味,并以此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第二个恩惠,从一出生,我的身体就非常孱弱,托孱弱的福,我得到了锻炼身体的机会,这使得我到老年也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最后一个恩惠,就是我文化水平低,因为我连小学都没毕业。托文化水平低的福,我向世上所有的人请教,从未怠慢过学习。

穷困、孱弱和低学历的经历,被松下的心智模式构建成生命中受益无穷的恩惠。不管你的过去怎么样,我们完全有能力调整我们的心智模式,重新认识我们的过去,改变我们的未来。

如何超越我们的心智模式

还记得《黑客帝国》的开头吗?NEO是怎样从原来的模式中觉醒的?

他发现了现在世界的BUG,重力原来是可以消失的,勺子是可以被弯曲的。这让他从一个平凡人,慢慢觉醒,变成了改变世界的救世主。

你的心智模式也一样,你常年生活在其中,就好像鱼生活在水中,混混沌沌,不知不觉。你需要一个机会,让自己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你需要看到两个世界之间细小或者巨大的差异,比如说那个撞猪的司机,有了差距体验的你,才会开始慢慢地对你想象的世界有所察觉,我们称为后知后觉。

这样的经历越来越多,你会越来越快地意识到这些差距,就好像冲破4分钟一英里模式的班尼斯特,在训练停滞不前的时候,马上能够作出反应,这叫做当知当觉的醒觉。

最后你终于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提前替换自己的固有模式,而挑选更好的模式来应对,这个时候你先知先觉,开始自我超越。

你有没有坐过火车?当从窗口看到对面火车动的那一瞬间,你是不是以为自己的火车走了?(不知不觉—混沌)。然后你转过头,看到另一侧窗口的站台并没有动,然后你知道,刚才的是幻觉(后知后觉—察觉)。等到下一次你看到对面火车动的时候,你能够马上意识到也许是它们在动,而不是我在走(当知当觉—醒觉)。这样的经验多了,你对面停着一辆车的时候,就会知道,一会儿对面车开的时候,也许会出现那个幻觉——先知先觉,这个时候,你已经超越自己的心智模式了。

混沌—察觉—醒觉—超越四个步骤,是心智模式升级的必经之路。

按照这个思路,本书提供了很多很多心智模式的描述,这让你可以察觉到自己内心的模式。同时在后面提到了很多形成更好心智模式的方法,这能让你更好地停留在醒觉的状态,走上自我超越之路。

第四章 成功学不能学

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

中古时期的炼金术士们有一个梦想,他们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炼金石与世界之魂(注:一说其实就是纯硫黄与水银)的不同配比而成,这样如果把普通金属加上炼金石,就会变成金子。无数聪明人在里面花费终身的时间,留下了数不清的典籍与数不清的传说,其中包括了伟大的牛顿公爵。

几个世纪以来,却没有一个人公布他成功地炼成了金子。这些瓶瓶罐罐的研究倒是成就了最早期的化学家,你可以看到alchemy(炼金术)和chemistry(化学)有着相同的词根。

这些不知疲倦的炼金术士们忽略了这样一个经济学常识,如果任何金属都能够变成金子,那么金子还值钱吗?

同样道理,我们身边充斥着这样一些点石成金的成功学故事,这些观点的主要论调就是:“只要XXX就能YYY”,而你需要的,就是不断地去做就好啦!

如果按照成功学的定义:

1.成功不难,只是坚持做一个事情。

2.只要这么做,每个人都能成功。

3.做得越好的人,越成功。

如果只要坚持做,每一个人都能成功。钱越多的人,越成功。

那么当每人都赚了5000万的时候,只有赚到5亿才算成功?如果每人都赚到5亿的时候,是不是只有赚到50亿才算成功?

读理工科的学生都学习过正态分布,这个曲线告诉大家:无论什么群体,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大多数总会停留在某一个值前后,离这个值越远,出现的概率越少。拿漂亮程度来说,这个世界上长得吓人的人不多,长得很漂亮的人也很少,长相一般的人是大多数。

如果用成功来说,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混得太惨也是。大部分人,还是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日子。

我祈祷有那么一天,成功学的三大假设都梦想成真,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成功人士,月薪5000万人民币,那么还是只有一小撮收入5万的和一群收入5亿的人,分别称为失败和成功人士。

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绝不可能人人都成功。

别被名人的成功故事忽悠了——史泰龙的“被造假”经历

你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功学的书里面找到类似的励志故事,但是你有没有怀疑过它们的真实性?

史泰龙出生在一个“酒赌”暴力家庭,父亲赌输了就拿他和母亲撒气,母亲喝醉了酒又拿他来发泄,他常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高中毕业后,史泰龙辍学在街头当起了混混儿,直到20岁那年,有一件偶然的事刺痛了他的心。“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要不就会跟父母一样,成为社会的垃圾,人类的渣滓!我一定要成功!”史泰龙开始思索规划自己的人生: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公司,自己没有学历文凭和经验;经商,穷光蛋一个……没有一个适合他的工作,他便想到了当演员,不要资本、不需名声,虽说当演员也要条件和天赋,但他就是认准了当演员这条路!

于是,史泰龙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求导演、找制片,寻找一切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四处哀求:“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一定能够成功!”可他得来的只是一次次的拒绝。“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我一定要成功!”史泰龙依旧痴心不改,一晃两年过去了,遭受到了1000多次的拒绝,身上的钱花光了,他便在好莱坞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以养活自己……

“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你的精神一次次地感动着我。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同时,先只拍一集,就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绝这个念头!”在他遭遇1300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终于给了他一丝希望。

3年多的准备,终于可以一展身手,史泰龙丝毫不敢懈怠,全身心地投入。第一集电视连续剧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收视纪录——史泰龙成功了!

事实上你可以轻松地在wikipedia或者其他电影网站查到这只是个传奇,不是真实的故事。

首先,史泰龙的父亲叫法兰克。法兰克·史泰龙(Frank Stallone),意大利移民,是干理发美容工作的。史泰龙的妈妈杰西·史泰龙(Jackie Stallone)是个俄法混血儿,华盛顿出生,职业非常牛,是占星师、先锋舞蹈家加上女子摔跤倡导人。(按照这个彪悍的职业身份,上面说的就没错,得罪他妈妈一定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的。)

史泰龙毕业后也并没有鬼混,他高中是个问题少年,后来先在一个美容学校学了几天,但是并没有成为“混混”。史泰龙当然也没有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学历文凭和经验;经商,穷光蛋一个……没有一个适合他的工作,他便想到了当演员”——这也太埋汰演员了吧——而是在迈阿密大学戏剧学院(Theater Arts Department at University of Miami)读过3年的戏剧(Dramma)。然后决定退学写剧本,同时做做演员。他真正的事业开始也不是什么全美收视率第一的电视剧,而是1976年的《洛奇》(Rocky,1976),这个剧本也是他自己写的。

事实上,这个故事还远远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恶俗,如果按照恶俗到极致的标准,这个故事应该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要以“有这样一个人,他有着一个凄惨的童年……他青年的时候也一无是处……”开头,以“终于有一天,他××了”,(××视乎于你要销售些什么,比如销售坚持的就坚持了,销售规划的就规划了),最后笔锋一转:“这个人最后成功了,他就是著名的美国影星——史泰龙!”一般故事能写到这个份上,名人本人基本上看着都能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心想这小子不错啊。然后看到最后一行,大悟:“我靠,这原来就是我啊!”

史泰龙不是因为什么都干不了才去当演员的,他是真心喜欢这一切。史泰龙也不是喊喊“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一定能成功”就可以有写剧本演电影的能力,他老老实实学习了不少专业知识——心态能改变一些,但不能改变一切。

成功学是传奇还是历史?你用尽全力模仿的那些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

古典老师提醒你:成功有风险,相信应谨慎。

肯德基上校的1009次失败

如果要列出这类故事的考证,我能拉出长长的单子,几乎要得罪一半听着成功学故事长大的人。抓个重点,列举下面这个经典的关于肯德基老爷爷创业的故事,别嫌烦。看过的再励志一遍,没看过的当成功学扫盲。

肯德基创始人桑德斯上校65岁开始创业,他创业成功给我们很多启示: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确认出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然后拿出各样行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此,我要给各位举个例子,不知道你是否听过桑德斯上校的故事?他是“肯德基炸鸡”连锁店的创办人。你知道他是如何建立起这么成功的事业吗?是因为生在富豪家、念过像哈佛这样著名的高等学府、抑或是在很年轻时便投身于这门事业上?你认为是哪一个呢?

上述的答案都不是,事实上桑德斯上校于年龄高达65岁时才开始从事这个事业,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他终于拿出了行动呢?因为他身无分文且孑然一身,当他拿到生平第一张救济金支票时,金额只有105美元,内心实在是极度沮丧。他不怪这个社会,也未写信去骂国会,仅是心平气和地自问这句话:“到底我对人们能作出何种贡献呢?我有什么可以回馈的呢?”

随之,他便思量起自己的所有,试图找出可为之处……随之他便开始挨家挨户地敲门,把想法告诉每家餐馆:“我有一份上好的炸鸡秘方,如果你能采用,相信生意一定能够提升,而我希望能从增加的营业额里抽成。”很多人都当面嘲笑他:“得了吧,老家伙,若是有这么好的秘方,你干吗还穿着这么可笑的白色服装?”

这些话是否让桑德斯上校打了退堂鼓呢?丝毫没有,因为他还拥有天字第一号的成功秘方,我称其为“能力法则”(Personal Power),意思是指“不懈地拿出行动”:每当你在做什么事时,必须从中好好学习,找出下次能做得更好的方法。桑德斯上校确实奉行了这条法则,从不为前一家餐馆的拒绝而懊恼,反倒用心修正说辞,以更有效的方法去说服下一家餐馆。

桑德斯上校的点子最终被接受,你可知先前被拒绝了多少次吗?整整1009次之后,他才听到了第一声“同意”。

……

在历经1009次的拒绝,整整2年的时间,有多少人还能够锲而不舍地继续下去呢?真是少之又少了,也无怪乎世上只有一位桑德斯上校。我相信很难有几个人能受得了20次的拒绝,更遑论100次或1000次的拒绝,然而这也就是成功的可贵之处。如果你好好审视历史上那些成大功、立大业的人物,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轻易被“拒绝”所打败而退却,不达成他们的理想、目标、心愿就绝不罢休。

我一直对这个故事心怀腹诽,主要是我不知道1009这个精确得吓人的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都知道,推销这件事情是反反复复的,很多客户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推销才会埋单,如果是一个客户第一次第二次说NO,但是第三次继续推销,他又说了YES,这算是被拒几次?我们也都知道,推销这件事情是无处不在的,吃饭和你说一次,聊天和你说一次,然后有机会再找你推销一次,这个又算是几次?我们还知道推销员是比较一心一意的,没时间算这个拒绝次数——所以如果这个成功学故事讲的是真话,我估计肯德基上校一定是个心思缜密、内心阴暗的家伙,他身上一定有一个笔记本,每一次被拒绝就拿出来在人家名字后面画一个横,然后回家数“正”字——我今天被拒绝了224次!你们就等着我出名写传记那一天,全在这里面记着呢!

出于这种不怀好意的猜测,我在肯德基的官方论坛(http://kfc.forumup.co.uk)找到了关于肯德基上校的生平,摘录如下:

1890年山德士(Sanders)出生。

1929年炸鸡店开张,一开始只有六张凳子。

1930年当饮食评论家Duncan把山德士的饭店记录在一本叫做《美食之旅》的书上后,人越来越多。

1935年因为他对饮食的贡献,政府授予山德士“荣誉上校”的称谓。

1937年山德士尝试在肯塔基州开连锁餐厅,但是失败了。

1939年在北卡开了另一座汽车旅馆和餐厅,也失败了。

1939年山德士发明了用高压锅炸鸡。

1939—1945年在“二战”期间,油价上升,旅游减少。山德士不得不关闭他的汽车旅馆,等到战争结束后才重开。

1949年再一次获得“山姆上校”的荣誉称号,山德士开始使用上校的名字,同时穿着白围裙、白衬衣、黑色条纹领带和黑鞋子,白色的山羊胡子,像是一个从南方来的绅士。同年,他和一个雇员结婚了。

1953年他的旅馆和餐馆一共值16.5万美元。

1950初山德士上校开始给一些餐厅特许经营权,他给这些餐厅提供特殊炸鸡秘方,收取5%的提成(这其实就是连锁业务的开始)。

1956年政府修路,肯德基的餐厅低价下跌。他把他的财产以7.5万美元的价格卖出去用于还清债务。他几乎破产,依靠每月105美元的救济金活着。

1960年肯德基有了400家连锁店。

1963年肯德基有限公司的收入达到30万美元一年。

1964年74岁的山德士把自己的产业以200万美元卖给了由29岁的年轻律师约翰·布朗(John Y.Brown,Jr)和60岁的资本家杰克·麦塞(Jack Massey)等人组成的投资集团。当时公司希望给他一些股份,但是山德士拒绝了。考虑到肯德基上校的影响力,公司支付了每年4万美元(后来升到7.5万美元)的终身年薪给肯德基打品牌广告。

1971年布朗和麦塞集团以2.75亿美元将这份事业出售给了休伯莱恩(Heublein)公司,是7年前购买的137.5倍。

1976年肯德基的年赢利额已经超过了2亿美元。

1980年山德士上校不幸逝世,享年90岁。

如果这份生平没有错误,和成功学的版本有以下出入:

1.从头到尾没有人提到1009次这个被拒绝的数字。

2.肯德基上校破产后穷得叮当响,好像没有证据显示他突然准备对世界人民作什么贡献。(他心平气和地自问这句话:“到底我对人们能作出何种贡献呢?我有什么可以回馈的呢?”)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想得更多的是怎么让自己脱离债务困难。

3.确切地说,肯德基上校39岁就开始创业了,不是65岁。

4.事实上,66岁之前,他就曾经和一些店铺达成了出卖炸鸡配方的协议。所以当66岁的时候,他只是把实体店关闭了,转型专心做已经有成功先例的连锁而已。

5.既然已经有成功先例,两年零反馈被拒绝却依然坚持就是鬼话。(事实上,如果你坚持两年都没有任何回馈,你最应该做的不是坚持,而是市场调查。)

6.从商业上来看,肯德基上校个人可以更加成功,即使他拥有“天字第一号”能力法则(Personal Power)的秘密。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停!你懂个屁,你自己收入多少?你不过是嫉妒人家肯德基而已!人家200万也比你高!说理不过就搞人身攻击,这是大部分无能者的思维方式。不过我也要说,你懂个屁,让我来告诉你这个故事里,真正隐藏的成功“天字第零号”的秘密,我称之为Money Power。

如果按照大师们所说,肯德基上校被拒绝了1009次,坚持了近20年的炸鸡配方,是个人成功的秘密,那么,在29岁的布朗律师手里待了7年,翻了137.5倍的事情是不是更值得我们思考呢?是不是我们能够得出一个更大的、完全相反的“天字第零号”成功的秘密?成功的秘密在于不要像肯德基上校那么迂腐地坚持1009次,而是像布朗一样,年纪轻轻就找到一个有前途的项目,然后尽快地脱手出去!

从一个故事里面,能够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想成功的诸位,你要相信谁?

成功学的故事只是传奇,不是故事。

为什么要改编成这个版本?我不怀好意地继续推测:

1.即使没有1009次失败,肯德基上校也是个牛人,5年能把400家连锁店做出来,真的是一家家跑出来的,我很尊敬老爷子。他的故事这个框架是对的,但是1009和两年被拒的部分是“大师们”偷偷塞进去的。就好像陈胜吴广的鱼,鱼是河里捞出来的,但是布是自己填进去的,用于大众洗脑。

2.为什么要往里面偷塞故事给大家洗脑呢?因为你一次次地坚持销售,碰了南墙也不回头,这显然对“大师们”有好处。

3.为什么洗脑有效呢?因为这个故事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塞在了“肯德基”这个无可置疑的名词中间,你一看人家的营业额,你的大脑就自动照单全收,相信了。

成功学是传奇还是故事?你用尽全力模仿的那些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

古典老师提醒你:成功有风险,相信应谨慎。

坚持一定会成功吗

坚持一定会成功!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我曾经见过2万人一起喊这句口号。

当然,2万人一起喊不能证明就是对的,猪流感也不止2万人流行,也未必就是好病。

我想不怀好意地列举一些坚持也未必成功、付出也没有收获的故事。

释迦牟尼原来是古印度净饭王的王子,住在宫殿里,父亲疼爱,人民很爱戴。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他决定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最终创立了影响人类社会数千年的佛教。如果释迦牟尼坚持在宫殿里,以他的福缘与智慧,是不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国王,娶很多美丽的公主,生更多胖乎乎的一二三四五阿哥?

鲁迅在日本学医的时候痛彻地理解到,拯救灵魂远远比拯救身体重要,虽然医学即将学成,他也决定放弃。从此回国从文,成为一代文豪。如果鲁迅坚持下去,以他的深刻正直,是不是能够成为那个年代中国最好的而且绝不收红包的外科大夫?

李开复早年就读于法学院,后来他发现自己讨厌法学,他决定放弃,转而学习从高中时就很喜欢的、基础不是很厚实的、前途看起来并不是很明朗的、其实在学校只开了一年的计算机专业,最终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果李开复坚持下去,以他的影响力与儒雅,他是不是也能够成为著名律师,发表一本影响千万人的《做最狠的自己》?

可惜,他们都放弃了,一个成了释迦牟尼,一个成了鲁迅,一个写了《做最好的自己》。

杨丽娟从16岁开始痴迷香港歌手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寻见刘德华。2007年3月22日,杨丽娟赴香港参加刘德华歌友会,实现生平夙愿,跟偶像合照。不过,其父最后由于杨丽娟的“追星”行为而跳海身亡。

杨丽娟倒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不过刘德华和朱丽倩结婚了。

坚持不等于成功,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

如果我们要修理一辆汽车,你会只坚持用扳手,不用螺丝刀吗?我们既可以用扳手,也可以用螺丝刀。关键是,目标是把车修好。

如果我们要成功,我们既需要勇于坚持,也需要勇于放弃。坚持或放弃都是达到目标背后价值的手段,看清楚你成功背后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

释迦牟尼放弃王位,坚持了智慧;鲁迅放弃医学,坚持了救国;李开复放弃了法学,却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所以他们可以安然地放弃,投入更好的方式。他们知道自己坚持的是结果,放弃的是方式。

有一个痴情的年轻人,他每天到公司楼下去等他喜欢的女孩子下班,这样坚持已经半年了。但是对方不仅毫不动心,而且好像还越来越给他脸色。他很苦恼,过来找我。

我问他,你能去公司楼下坚持半年,你不是凡人啊。你这么坚持,希望的结果是什么?

“我希望打动她。”

“那有效吗?”

“没有,她没什么感觉。”他挠挠头回想,“而且她还有点尴尬,因为有的同事老笑话她。但是我相信,如果我再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打动她的。”

这种人就是爱情小说看多了,爱情小说就是谈恋爱里的成功学。

“你用一种方式尝试了半年,都没有达到效果,你坚持的是等她,还是打动她?等她下班只是打动她的一个方式,如果这个方式不奏效,就换另一种更加奏效的。这才是坚持打动她啊。”

半个月以后,他发来短信说,他换了用E-mail和那个女孩子交流,那个内向的女孩子很欣赏他的文字,现在他们已经很开心地在一起了。

一男友要分开,女生苦苦哀求,以死相逼。江湖救急,这件事情又摊到了我头上。我去问那个女孩子:“你在坚持什么?是让你的男友喜欢你,还是让他不要走就好,讨厌你也可以?”

她说,当然希望他继续喜欢自己。

“你这样以死相逼,即使以后在一起,他有没有可能继续喜欢你呢?”

她摇摇头:“他已经开始讨厌我了。”

“如果你坚持让他不要走,你就继续要死要活下去,至少现在看起来还挺有效。但是如果你要坚持让他喜欢你,你也许可以考虑让他离开好好想一想。你想坚持哪个?”

女生最后选择让男友离开,男友惊诧之余,内心感激。女生继续坚持对他很好。男友最后也回心转意,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大部分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双方都在坚持自己的形式,而不是结果。打着爱的旗号来伤人,而且还坚持不懈。佛教中间三毒之一“痴”,就是就是指这种执著于形式而不是结果的行为。

你今天这样苦苦地坚持,这坚持背后,是在坚持结果,还只是在坚持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