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不断付出,才能得到爱” | 缺爱的女孩,爱得最卑微


说起小S,我一直觉得她是一个很矛盾的人。

主持《康熙来了》的她,大胆、泼辣、直爽、幽默,生活中的另一面,她却卑微、脆弱、孤寂、不安。

前阵子,她在节目《花花万物》中,因好奇让嘉宾肖央催眠自己,没想到心理崩溃、当众痛哭。

“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有很多可怕的东西……”

“有婴儿、老人,很多手跟肢体,还有很多黑影在我面前一直晃……我现在很害怕……”

“没人能帮我……”

“我走不出去,我不想走了”

催眠唤醒了最真实的她,不管拥有多少名利和成就,她一直是那个独自在黑暗中行走,自卑又无助的小女孩。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遭遇,反观小S儿时的家庭环境,或许可以发现一些原因。

爸爸酗酒、赌博、家暴,而妈妈因为生了3个女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毫无地位,只好忍气吞声过日子。

童年的情感忽视,让她不懂得如何爱自己,更不懂得如何爱别人。

心理学有个词,叫“镜映”,描述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积极的情感回应与互动。

简单点说,要让孩子产生“我是完美的,而且你爱我”的念头,而不是让他觉得“我必须变得更好,才能被爱”。

对于长期遭受情感忽视的孩子而言,因为缺少来自父母的爱和肯定,他们很难理解自己的情感,更不信任自己的内在感受。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分享过一个咨询者的案例:

一个女孩,总因为恋爱中男友太依赖自己而分手。她想要依赖别人,可是每一任男友却都喜欢依赖她。

很奇怪,不是吗?

后来发现,她每次一谈恋爱,就会开启“照顾者”模式:

“礼物太贵了,不要买了”

“家务我来就好,你不用管”

“只是一点点不舒服,没关系的不用麻烦你”

一方面照顾对方,同时也在不断打压对方的付出。久而久之,男友们都习惯了依赖她。然后她开始觉得不舒服了,于是,分手。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女孩在家中是长姐,弟弟更受父母宠爱,她只有照顾好弟弟,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嘉许。

久而久之,她养成了一种思维和习惯:

只有不断付出,才能得到爱。

你有没有发现?童年缺爱的孩子,都有一个相同的信念,那就是:

“我不重要”。

因为不重要,所以自卑、怯懦,不相信自己的好;

因为不重要,所以忽视自己,拼命付出;因为不重要,所以不配得到爱,又拼命渴求爱,永远无法满足……

她们真正失去的不是父母的爱,而是自己爱自己的能力。


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海音曾说过:“每个人生理上的童年终将消逝,但心灵的童年总会伴随终生。”

缺爱,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影响,大概就是一生都在寻爱,却求而不得。

经历多了心累的感情,或许你会发现,不管和谁在一起,不管在亲密关系中索取到多少爱,内心始终有一个填不满的洞。

这是因为,缺爱的人,缺失的是对自我的爱,而非外界的爱,我们不可能把获得爱和自我价值,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

想要填补内心缺失的爱,唯有自救。

而自救的第一步,是觉察。

你在童年中缺失的爱到底是什么?

缺爱对你有什么影响?

如何补足童年缺失的爱?

我们无法回到童年,改变过去忽视和伤害的经历,但是认识过去,看到自己真正缺失的东西和内心深处的渴望,能够治愈自己,变成一个可以拥抱幸福的人。

图文来源:网络

- THE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要不断付出,才能得到爱” | 缺爱的女孩,爱得最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