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不能不这么焦虑?

你月薪三千是在混吃等死;月薪百万又活的战战兢兢;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辅导班、夏令营等);你无才无貌好像永远碰不到合适的TA;同龄人正在不动声色的把你抛弃,这个时代也丝毫不打算等一等你,还有一直前移的起跑线,逃离逃回的北上广;学不起的学区房;脱发凉凉的“老人党”;我们每天都被按在地上摩擦,就问自己脸疼不疼?心慌不慌?

这是一个人不焦虑枉为人的时代,以前人们查缺补漏,现在被各大社交媒体查缺补刀,他们让你望向前方、也要你眼瞅身旁。前方有能把自己甩下的小鲜肉、新技术、和自己要走的下坡路;前方也有嗷嗷待哺的房子和娃和没了理想的半生挣扎,再瞅瞅身边讲着ABC,坐在CBD创造着奇迹的同龄人,说好垮掉的一代,好像只有自己在拖后腿,社交媒体在自己捏出的生活场景里给成功下了定义,然后把个别经验上升为普遍真理,让所有人都超先进代表看齐或者在你耳边不断的念叨着衰老与责任的永恒话题,让焦虑情绪深入骨髓。

无数人被社交媒体的指挥棒带跑,是因为他们利用了人对未知的本能恐惧。我们虽然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经验,但它的正确性尚未经过历史检验,这时候社交媒体已阅尽千帆的姿态来警告你已经偏离了航线,人们很容易就会方寸大乱而且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能轻易的围观别人的生活虽然可能是加了滤镜的假象,但这种“我不如人”的危机感一样实实在在的摆在眼前,社交媒体顺势夸大差距、加重后果,这种猛戳痛点的文章天生一副爆款模样。

于是靠流量变现的人不断渲染焦虑、制造焦虑,而商人们挖掘盈利点适时出售解决之道,比如“五周读懂.......”、“21天速成........”、“一个月彻底告别.......”等等,至于成效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人们的焦虑感是日日新又日新,毕竟所有的标准答案和及格线都是他们定的,有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当自己预期的行为结果不断得到证实时,人们才会继续努力,否则在失控感的影响下,人们要么病急乱投医、要么干脆彻底放弃,在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中大家其实一步都没迈出去。

更重要的是,当你跟风似的陷入焦虑,你也同时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很多社交媒体,把单一的成功观、错误的价值观强加给所有人,不爱钱就是不努力;想要平静安逸就是准备碌碌无为,在这种观念的绑架下,小确幸的感觉被冲淡、阶段性成果不值一提,成功的方向由别人指定,而你需要一鼓作气马不停蹄。

其实,我们活着是为了更好的成为自己,你可以是长江黄河;也可以是林间小溪、山间细水;你可以选择奔流到海不复回;也可以选择水点蒸发变作白云,因为人生重要的不只是终点,还有送运的落花、沿途的风景。

关注微信公众号“随心小镇”,查看更多成长旅途分享、拍照、调色以及PS基础入门教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能不能不这么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