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灭亡真的是因为“烽火戏诸侯”?也许“烽火戏诸侯”只是千年来杜撰的一场故事罢了!

      周幽王一手导演了“烽火戏诸侯”,而后流传了近三千年,家喻户晓,周幽王也因此成为后世历代君王警醒自己的反面典型。我们且不评论周幽王其人究竟昏庸与否,奴隶社会最为强盛的西周王朝难道真的就是因为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就一夜之间覆灭了?

烽火戏诸侯

      首先我们还是得不厌其烦的再叨叨一遍“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故事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成了西周王朝的天子,这个主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周幽王继位次年,泾、渭、洛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社会动荡不安。这位新晋天子不仅不关心百姓疾苦,而且还整日荒淫无道,四处寻找美女。

      有一个名字叫褒珦的大臣,劝幽王要节制自己,幽王一怒,反而将褒珦下了狱。褒珦一家很着急啊,想了各种办法,最终有人建议送个美女给幽王替褒珦赎罪。于是,美女褒姒就被献给了幽王。幽王一见到褒姒美若天仙,那是口水直流啊,合不拢嘴,马上就把褒珦给放了。从此以后,幽王整日与褒姒在宫中饮酒作乐,但褒姒天生似乎是个冷美人,就是不笑,幽王想尽一切办法想逗美人一笑,可褒姒还是不笑,怎么办呢?

      昏君的身旁永远不缺奸臣,大奸臣虢石父向幽王献了一个方法,用“烽火戏诸侯”来博取褒姒一笑。烽火台大家都知道,是有紧急军情时候来传递信息的。于是幽王就和褒姒来到了骊山烽火台,命人将烽火台的烽火给点了起来。附近的诸侯一看到烽火就知道王城有难,以为犬戎打来了,便立即率兵支援。可诸侯到了之后都是一脸的懵,犬戎呢?毛都看不见,就听见城头丝竹管弦之声。这时虢石父走来对诸侯说你们回去吧,大王和王妃闲着无聊放个火开心开心。诸侯给气的呀,嘴上虽不敢骂娘,心里早就一万只羊驼奔腾而过。

      褒姒看到这一切,果然笑了,幽王更是心花怒放,觉得这个方法太好了,于是后来臭不要脸的又玩了好几次(故事像极了“狼来了”)。后来犬戎南下,真的打来了,幽王命人赶紧点燃烽火,却没有一个诸侯赶来救援,最后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至此,西周灭亡。

西周灭亡

      故事讲完了,要说这褒姒这一笑就断送了西周的社稷江山,我觉得就不太公平了,正义的我必须要为故事中的褒姒喊一声“冤”,西周灭亡的这个锅真不该她背。

      西周末年阶级矛盾尖锐。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是周幽王丢了西周的江山,但是这家产可不只是幽王一个人给败掉的,从他爷爷周厉王就开始作了。周厉王在位时期作了两点:一是与民争利,不准“国人”(指户口在都城的“公民”,有权从军从政,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利用山林、水资源等,把这些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很明显,这个举措严重损害了“国人”的权益,“国人”当然不干了。二是压制言论,周厉王也不是大傻子,自然知道自己的举措让“国人”很不满意,于是来了一招更绝的,派遣大量的特务,监视“国人”,谁敢背后说一句不是的,统统杀无赦,召公对厉王进行劝谏,也被厉王当作是耳旁风。周厉王这么一作,直接的结果就是老百姓上街都不敢互相打招呼,只能用眼神进行“目交”,《史记·周本纪》记载:“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可见当时的白色恐怖有多么严酷。这么一来,老百姓自然与君王不会一条心了,那么阶级矛盾的种子也就此种了下去。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暴动,周厉王从镐京出逃,最终死于流亡之地。周天子被“国人”赶出都城,客死于流亡之地,天子权威尽失,颜面扫地,这是西周王朝衰落的开始,也是西周末年阶级矛盾爆发的一次主要体现。

      北方少数民族也开始虎视眈眈。公元前827年,周厉王在流亡之地死去,太子静被拥立,他就是周宣王。宣王这小子开始是个好君王,登基后,察纳雅言,整顿朝政,曾一度出现中兴局面,但好景不长,宣王晚年,连续对外用兵,还老打败仗,先是败于姜氏之戎,后又南征失利,使西周王朝再次陷入危机之中。在西周初年,周王室拥有“西周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军力远大于诸侯国和周边少数民族,号令天下,是有军事资本的,但是宣王这个不肖子,老了老了不学好,也开始败祖宗家业,连年征伐兵力损失极大,致使周王室兵力严重不足,失去了号令天下的军事保障,从此不仅号令诸侯格外费劲,连周边少数民族也开始图谋不轨。

      统治阶级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周幽王本来就是一位昏庸无道之主,后来得到褒姒之后又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那对褒姒可谓是言听计从,于是,这位主就昏了头,不遵行祖宗所设立的宗法制,竟废掉了王后申后及其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原王后、太子被废,只好外逃至申后的母国申国,申国国君申侯知道自己女儿、外孙皆被废,感觉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根本忍不了,这仇必须报。于是,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对周王室同样不满的缯侯,还有犬戎,对周幽王的都城镐京发动突然袭击,诸侯按兵不动坐观其变,最终镐京被攻破,幽王逃到了骊山而后被杀,西周灭亡。

      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导致西周末年周室衰微。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天子只能管辖到都城及周围地区,远的地区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办呢?让我的兄弟叔伯或者对周王室有功的大臣们去管,把这地分给他们,让他们折腾去,反正我是管不了。天子的王畿自然是天底下最富饶的地区,封给诸侯的土地自然是最落后最贫瘠的地方。所以西周初年,分封制的确立为周王室统治边远地区扩大统治疆域提供了条件,形成了诸侯对天子众星捧月的局面。但是几百年之后到了西周末年,诸侯的封地原本荒芜的土地开垦了,户口增加了,财富增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甚至有些诸侯国的实力都能与天子抗衡了,这时候,分封制这种体制的弊端也就显露出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会导致分封制的瓦解,西周的灭亡也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事件。

      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错综复杂,“烽火戏诸侯”就像是一把小小的导火索,将所有的矛盾都激发了出来,最终将西周的这座“大厦”瞬间炸毁。既然如此,“烽火戏诸侯”的这个段子又怎么会在历史上闹的沸沸扬扬呢?

      其实在先秦时期的各类史书中,并未见到“烽火戏诸侯”的只言片语,也就是说,很有可能,“烽火戏诸侯”在历史上就是不存在的,是假的!那么我们就来扒拉扒拉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这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典故是后世杜撰而来的。

      用烽火狼烟来传递信息的这种操作多见于秦汉时期,而西周时期传递信息用的是击鼓传声。而西周时期“烽火系统”的存在是非常可疑的。

      即使真的有“烽火系统”,诸侯想要做到“朝发而夕至”也是不可能的。两三千年前的社会,交通落后到你无法想象,在极不发达的交通条件下,诸侯的行军速度根本就快不了。天子王城所在地包括周边地区叫做王畿,王畿以内的地盘是天子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地方才有诸侯,王畿之地没有一千也有八百里,也就是说,离天子最近的诸侯也在八百里之外。当时没有飞机,没有高铁,去哪都得腿着去,行军打仗多数也都是步兵,得坐11路公交,就是骑兵也只有很少数。就算全是骑兵部队,最快行军不过每日六七十里,咱按照快了算,每日行军百里,这么算下来,最近的诸侯赶到王城镐京至少也得一个星期的时间。并且,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出兵前还得厉兵秣马,准备粮草,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得花费大量时间,咱都不算。就这样,褒姒也得备好一周的干粮坐在城头,从点燃烽火看到诸侯领兵而至(这个电影有点长),然后等诸侯到了放声大笑?真的还能笑出来么?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褒姒因“烽火戏诸侯”而大笑,然后周幽王便一条道走到黑,“数举烽火”,一发不可收拾,玩嗨了,就问诸侯累不累。

      前面咱也提到了,先秦时期的史书当中无一例外,没有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后世只有《史记》中有些许记载。现在,很多人怀疑《史记》,认为《史记》的记载有的可能是不真实的,要知道西周末年对于司马迁而言是600年前的事情。司马迁著《史记》,内容一部分来源于先代史书,但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李斯曾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也就是说,除了秦国的史书全给烧掉了,所以从以往的史书中能得到的关于西周末年的历史就很有局限性。除此之外,司马迁游历全国,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史记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来源于民间传说,虽然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历史。因此,《史记》中关于“烽火戏诸侯”的记载,确有可疑之处。

      诸位看官,不知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周的灭亡真的是因为“烽火戏诸侯”?也许“烽火戏诸侯”只是千年来杜撰的一场故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