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何种现代?——宋念申 |《发现东亚》

第0期 宋念申《发现东亚》

唐雯 | 未去书会


《发现东亚》纸质书封面(笔者摄)


        被要求选读书会的第“零”本书时,毫不犹豫地提出看这本《发现东亚》。这本书的写作基础是作者宋念申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所教授的东亚史概论课,尝试回答“现代东亚何以形成”,书中材料大都提炼自现有的论述,通过作者的历史认知框架进行了筛选、组织与安排。对这本书的兴趣,来源于对东亚/中国的现代化这个命题的兴趣。



1. 从文学和建筑说开

        对这个命题的觉知,最初来源于艺术创作领域。高中时候喜欢读汪曾祺(1920-1977)的短篇小说,隐约觉得他写的东西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不一样。过了几年,经人推荐又去读阿城(1949-)的短篇,两个人不仅作品有相似性,并且互相喜欢和欣赏。偶然看到一篇评论,将这种相似性总结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东方性,即将两人的写作定义为东方现代小说的写作,这是汉语文学领域的现代化问题。

        再后来,也是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带我参观了建筑师冯纪忠(1915-2009)的作品方塔园——这座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末建设于80年代初的上海公园,给了我极大的震动:完全的东方建筑,完全的现代建筑。我脑海中曾经的传统(东方)和现代(西方)的二元对立认知在这个作品中被瓦解了。方塔园的设计诉求中,一面是被需要的现代市民公园;一面是宋代方塔的保护和环境塑造。作为一位从维也纳留学归来、接受了最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建筑师,冯纪忠在方塔园的设计中,没有试图去调和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是作出了另外一种回答:对立原本并不存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树上也能长出现代建筑的芽来。今天,王澍也是在同一条路上往前探索着。


方塔园 之 何陋轩 入口(笔者摄)



方塔园 之 何陋轩 屋顶(笔者摄)



方塔园 之 何陋轩 平面图(网络资料)

        在单一的艺术领域,东方的现代性比较容易想象和理解,创作本来就是多向面的。但放在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的层面,这个命题就变得复杂了许多,还涉及到存不存在、应不应该的问题:东亚应该走向现代么?存在东亚的现代性么?东亚应该走向何种现代(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从欧美的现代化过程中学习,承接欧美现代社会的国家秩序、价值体系,还是有别途可走?《发现东亚》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梳理和回答了上述疑问。



2. “走向何种现代”取决于我们认为“何为现代”

        “Modern”一次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其拉丁词的形式是”modernus”,可考证的初次使用时间为10世纪末期,意指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的过渡时期,目的与今天相似,在于把现在与过去相区别。

        在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中,把现在与过去的这条线划在了1840年——鸦片战争。这种断代方式背后的逻辑是:鸦片战争之后,欧洲通过战争和殖民所带来的技术、制度、文化和价值,看作是现代,即欧洲现代标准。宋念申显然持另外一种现代观点。书的开篇,他就提出将丰臣秀吉攻朝(16世纪末)作为开启东亚现代的事件,比鸦片战争早了三百多年。对于这个历史节点的合理性,宋念申并没有作过多的解释。他在意的是,通过前置这个历史节点,将之后东亚三百多年的发展放进现代进程的框架中进行观察,向读者展示了从17世纪开始,在东亚所萌发的现代性特征,以及东西方文化剧烈冲突前的早期全球化图景,所运用的是既非欧洲中心论也非亚洲中心论的多元现代史观。

        如宋念申在书中也提到,我们在谈到许多观念(包括现代)时,理想描述和现实状况往往是两码事。笔者粗浅地理解,单从理想描述的层面,无论是“欧洲现代”还是“多元现代”,都蕴藏了时间性的发展概念,其坐标轴都是理性/科学性。区别是,“欧洲现代”观念,强调科学和技术本身(生产力)的持续进步,自然地将1940年生产力更发达的欧洲作为现代化进程中远远走在前面的那一方,也就不可避免地将各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放到同一把的尺子上来衡量、比较,宋念申诟病的这个单一维度史观既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也是技术决定论的产物。但是,科学和科学性不同,科学技术(生产力)进步不意味着理性/科学性一定在发展,反之亦然,这也恰好解释了,为什么欧洲殖民“现代性”入侵是说一套做一套,用“非现代”的行为去“推动”其他地区的“现代化”。

        “多元现代”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互影响,认为在不同文化环境下,都有可能实现理性/科学性的启蒙、发展,各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像是许多把或平行、或交汇、或分叉的尺子。就像宋念申提到,17世纪至18世纪,东亚现代思想从儒学思想的演变中兴起,更有趣的是,与基督教不同,几千年来,主导东亚世界的儒学思想本身就带有浓厚的理性特质。


上海艺术双年展展品(Iris 摄)




3、我们的“邻居”

        按照“多元现代”的观念,东亚的现代性是当然存在的,欧美体系也不是走向现代的唯一途径。那么,东亚的现代化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这个问题显然太大太难回答了。转头看一下“邻居”日本,这个普遍认为的东亚最现代的国家,常常作为我们的参照对象。从全局看,宋念申把日本的现代化过程,归结为主动拥抱欧洲路径和被动殖民入侵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认为日本的历史选择是可推崇的东亚现代化路径。

        回到笔者稍微熟悉一些的建筑和城市建设领域,日本却是东亚现代经验的佼佼者。开头提到的冯纪忠曾经做到的、王澍仍在探索的,是东方空间经验的现代化转化,日本建筑师在二战后的几十年已经完成。

        关于日本经验,全局和局部不一致评价,是读完书后,仍然困惑的地方。



4. 题外话

        上周末,和朋友去看了上海艺术双年展,今年的主题是“禹步”,英文主题”Proregress”更好理解,前进掩盖下的前进与退步的不确定状态,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诗人E. E. Cummings写于1931年的一首诗中,1931年是美国大萧条时期,也是现代性危机的一次重大爆发。展览中,非欧美地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占了绝大多数,作品通过对政治、社会事件、自然环境的关注,来表达对现代性中“进步”理念的困惑。

        现代性的危机从未缓解,现代性的反思也从未停止。


本文章是[未去书会]原创,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订阅号”未去书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向何种现代?——宋念申 |《发现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