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精分)、儿童养育,都是非常深的领域,非常大的话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此时的感受为起点,去探寻其中的关系。分析师请绕行,权当这是业余人士的育儿杂谈。想做好父母的请留步,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诉求。精分是我的理想,即使勉强算做刚刚入门;做好父母,是我的本分,每一天都在笃定前行。
参加“中英儿童青少年发展与养育连续项目”,第一阶段面授课程已经结束,对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风格有了近距离的感受。也想把自己第一阶段的所得做一下梳理,学习是为了产出。如果我们能有一些共鸣,那真是太好不过。
还是惯有的逻辑。在谈共鸣之前,我们需要先有一些共识:
- 我们讨论的是思路,不是答案。精分不是关于真相的哲学。它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处理和加工体验的方式。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而不是希望现实的困惑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解决。
- 没有完美的父母,每个父母都会有自己的焦虑。回想养育过程,会感觉在有些时刻自己的做法让自己后悔至极。但没有关系,很多事情其实并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实质性影响,能够导致发展出神经症的冲突,是会很剧烈的。
但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个平衡、健康的家庭,孩子也有可能会发展出一些问题。一个妈妈的两个孩子,心理发展路程也许截然不同。
我们把孩子的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这是便于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各个时期的特点。但生命的发展并不会是截然分割的,也不会说在某个节点就会出现某个问题。人的发展,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同时,很难被预测。
- 弗洛伊德对人类任务的理解:有能力工作,有能力去爱。这里的工作,不是指被动的去完成工作的任务,而是有创造力的表达自己。这里的爱,是指有能力和别人真正的亲密,同时在亲密关系里,并不会担心丧失自己的边界。
在共识的基础上,想结合我自己的养育过程,说一些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感受比较深的几点。因为内容比较多,这一篇先聚焦在婴儿期和2-5这个时期:
- 儿童期对所有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儿童期的体验,是第一体验。
在婴儿期,一定会有一个阶段是完全依赖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极度的需求,对父母也有极高的要求。母亲可以提供给婴儿的,是“心灵信封”,把他包裹。那这里面就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说法是让婴儿学着独立,比如哭就不要抱,要不然会把他宠坏。那结合婴儿期的特点,我们可以再斟酌这个论述,独立不是这样学来的。如果这个时期的婴儿没有得到照顾,也许在成年后也很难实现完全的独立。婴儿依赖,不是问题;成年依赖,才是问题。
二是母亲的包裹性,她能满足孩子高需求的前提,是母亲可以得到来自丈夫,来自比如她的母亲的支持。如果得不到,也有可能经历“婴儿忧虑”,感觉自己是被隔离的。妈妈给婴儿照顾很重要,家庭给妈妈的体恤也很重要,这个阶段的妈妈,很需要耐心的被确认的感觉,告诉她:“你是可以的”。
- 母亲的容纳功能非常的重要,这从婴儿最开始,一直贯穿他整个发展过程。婴儿期,母乳喂养就是妈妈抱持和容纳的时刻,母乳亲自喂养(而不是通过奶瓶),是最好的方式,让母子之间这种轻柔、温暖的感觉在彼此之间传递。婴儿最初的自我感,就是来自母亲的凝视,正如“妈妈的镜映感”。婴儿会感受到自己是被注意的,自己是被纳入妈妈的情绪体验的。
婴儿需要把自己无法忍受的身体或生理情绪投射出去,投射到母亲身上,通过母亲的容纳和交流,孩子很糟糕的情绪就逐渐被安抚下来了,婴儿就内射了母亲处理情绪的方法:“哦,原来我的一些坏情绪是有处理和接纳的”,经过逐渐的被接纳,可以发展出比较好的情绪区分能力。
如果婴儿是一个难缠的孩子,或是妈妈的容纳性比较差,那么就会出现婴儿对妈妈发泄情绪,而妈妈对孩子大吼,“你怎么这么哭闹”,把坏情绪返还回来。这种情况下,用比昂的话说,婴儿会感觉到“无名的恐惧”。
其实到后面的学龄阶段,甚至青春期,我们也会发现有母子或母女对吼的情况,我自己也做过这样的事情。其实,这也是给我们提个醒:母亲的心智对于容纳孩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作为成年人,我们和孩子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完全不同,你是不是真的把孩子当做孩子,可以认同和接纳他的行为;同时母亲是不是真的容纳自己为母亲,稳定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 婴儿心理发展在他出生后的前三年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且是不可逆的。在后面的人生阶段,再也不会出现如此发展迅速的情况。对于妈妈,孩子出生后第一年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对任何妈妈都非常挑战,婴儿的情绪对妈妈有时候是很具有淹没性的。正如弗洛伊德提到:“宝宝陛下”,似乎妈妈变成了宝宝的奴隶。妈妈非常需要家庭的支持。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妈妈就会寻找外部支持,比如找保姆、把孩子送幼儿园、或是选择很快的投入工作,以减轻扑面而来的压力。但我们要明白,其实在这个时候,孩子并没有实现独立。妈妈的功能,依然非常重要。
- 在2-5岁的阶段,孩子会经历很多里程碑式的事件,比如:入厕训练、吃饭、独自睡觉、上幼儿园时和父母的分离、语言发展等等。我的总体感觉是说,如果父母能不太焦虑,不太去关注细节和结果,比如“你到底什么时候可以不尿床”、“你到底吃不吃”或是“你晚饭吃了多少”、“为什么别的孩子上幼儿园不哭,只有我家的孩子哭“等等,父母能放松一些,和孩子一起去认识一些新的关系,比如他和食物的关系、他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和孩子一起去拓展一些生活的新模式,并且鼓励孩子多去尝试,这要比陷到一个具体的事情里面更有趣。其实回过头一看,这些当时认为重要的所谓里程碑式的事件,孩子都会轻轻松松就逾越了。而在这个过程里,你和孩子建立的关系,才是对他后面的发展更有意义和帮助。
-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很坚定的表达自己要/不要;喜欢/不喜欢。我们常说的terrible two, 也是说孩子没有那么顺从,很多表达是在尝试定义“我的独立”。同时父母对孩子说“不”的情况也有所增加。孩子自己说“不”,也在学习接受别人说“不”。
我们鼓励大家说“不”,但应该是“不,你不能做这件事(行为)”,而不是:“不,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父母很容易对孩子的行为立刻做出反应,只看行为的表面意义,而忘记他只是一个孩子。比较理想的做法,是父母可以花时间,去和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做这件事。
- 这个阶段的父母,经常会有两极化的感受:有的会觉得孩子终于可以交流了,孩子成长很快,很迷人。有的父母则恰恰相反,觉得经历了严重的丧失,依赖自己的宝宝不回来了,很搓火,从而想要去做更多的控制。
同时,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也产生了复杂的情绪,有爱,也有恨。我们要学会去接受孩子的恨意,否则很可能会对孩子发脾气,有的时候还会觉得很沮丧,觉得自己养育失败,从而又会有补偿孩子的想法,什么都替孩子办。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陷入这两个极端。孩子的发展不是一直向前的,有的时候会在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摇摆。
父母不是不能表示自己的愤怒,而是先承认情绪,后提出行为上的要求。
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感觉有很多东西没有谈透,比如这个阶段孩子的安全感、边界,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与分离、还有如果有兄弟姐妹会导致的一些变化。
精神分析对心灵状态有很多细腻的理解,同时精神分析的理论也一直在变化之中,这也是我们不断去学习和探索的魅力之一吧。
小结这个阶段,妈妈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对于新生命伊始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同时,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也要有失败的功能,适当的后撤,让孩子去慢慢的自我发展。
这也和下一个阶段5-10岁潜伏期相连。
推荐本期读物一本:
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By D.W.Winnicott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