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步入合伙创业时代,合伙创业成为互联网明星创业企业的标配。
跟谁合伙?
《中国合伙人》说,千万别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对吗?
在你从苦逼通往牛逼、但尚未牛逼、还可能永远没法牛逼的路上,除了你的老同学、老同事、老乡、老基友,甚至老婆、老妈……还有其他人愿意追随你私奔裸奔吗?
好基友不能合伙创业,难道陌生人就能合伙创业?新东方三架马车、腾讯五虎、阿里十八罗汉……哪家不是好基友合伙创业?
跟谁合伙的问题症结不在于技术环节,而在于创业背后的团队组成。“创始人 + 创始人” 的团队组织架构,就好比 “曹操 + 刘备 + 孙权” 合伙创业,公司没有清晰明确的老大,股权是很难分的。
但是,如果是 “创始人 + 合伙人” 的组织架构,就好比 “刘备 + 诸葛亮 + 关羽 + 张飞”,股权就很好分了。
2.
在过去,股权分配的核心甚至唯一依据是,出多少钱。「钱」是最大变量。谁出的钱多,股份就占的多,相应的就谁说了算。
之前有朋友创业,创始团队掏了 30 万,找身边朋友投了 70 万。
他们简单、直接、高效地把股权分了:30%:70%。
而现在,「人」是最大变量。创始人、核心人员是关键,只出钱不出力或少出力的投资人 “投大钱,占小股”,已经成为常态。
手里拿的抓的 “抢” 的股权数量,越多越好。很多人对此是根深蒂固的。但是,
如果公司不值钱,100%=?元人民币。
马云持股阿里巴巴 7.8%,既没阻挡住马云控制阿里巴巴,也没阻挡住马云成为中国首富。
3.
人与人之间长期共事,既要有软的交情,又要有硬的利益。
合伙创业的目的是集众人之财、聚众人之力,成众人之事。换言之,大家经营一家公司,最终关注的是经营成果,不管是公司赚钱还是实现个人的梦想都是基于此。
而经营成果能否达到预期,至少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资金资源。一个人再有本领再有创意,完全没有钱没有资源的情况下还是玩不下去的,所以首先一定要有钱、有资源。
人才。有了资金资源之后,还得要有人才。如果没有人去运营的情况下,一块钱可能到了三五年以后不但没有升值,可能还会贬值,有可能贬到五毛、六毛钱了。只有人去运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从一块钱变成十块钱、十块钱变成一百块钱。
动力。我们有了钱和资源,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跟你共享?虽然说我本事大,但我可能把一块钱变成两块后就不干了,为什么要继续把它变成一百块钱?这就需要解决动力的问题。
4.
股权分配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如上案例。法定分配制,就是按照中国公司法来分配,大家出多少钱占多少股份。
这个模式里面对人才的定价是零,只考虑大家早期每个人能出多少钱,但是完全没考虑每个人对项目有多少参与、多少贡献。
假如这个公司做到1000万的情况下,可能他们还能认同这个分配模式,就是说投资方占70%,经营团队占30%。但是如果翻十倍呢?翻一百倍呢?关键是经营团队有没有动力做到3000万、3个亿,如果做得真做了3个亿,他们会认为这个公平合理吗?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后面的合伙人进不来。
假设第二年的时候要引进一个新的合伙人,如果这个新的合伙人要求占公司百分之20%的股份,那20%的股份从哪出?
按照出资比例来稀释的情况下,经营团队加在一起才占30%的股份,再稀释一遍的情况下,他们持有的股份要被缩减到20%,经营团队能同意吗?
另外投资方是大股东,投资方可以一票否决掉,他不同意的情况下,后面的合伙人是进不来的。
当然,如果这个公司的资金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这种分配模式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第二种方式:人财结合分配制。
投资人是基于钱在公司拿股份,对于经营团队来说,大家除了出钱的贡献,还有人力的贡献,这部分作为股权的激励。
这是当前阶段最为常见的模式。如上案例,可能的分配方案是:投资人占股55%、创始团队35%、后来进入的团队15%。
这种股权结构基本上融不了资,稍微专业点的投资机构,一看你经营团队没有控制权,不可能有动力发展公司,它们就不可能会投资这个项目。
第三种模式:动态分配机制。
股权分配的本质是价值创造、价值评估和价值分配,这是它的底层逻辑。
前两种股权分配特别容易形成阶层固化、利益固化,但是我们人力资本的股权机制是要随着公司的变化、人的变化、组织的变化进行股权本身的调整和变化的。所以我们要讨论人、钱、权的进入机制、调整机制和退出机制。
股权分配必须遵循的规则:
第一,要尊重货币出资的存量价值贡献,我们讨论人力资本不是说完全不认可钱的价值;
第二,要能激励人力出资股东创造更大的增量价值,因为大家早期的货币出资代表公司的存量价值,但是存量价值部分要加入人的因素才有可能做出更大的增量价值。
因此动态分配机制,是基于尊重货币出资股东的存量价值贡献,考虑如何激励团队做出更大的增量价值贡献。
具体如何设计?没有通用公式。企业内型不一样,经营驱动因素不同,股权分配机制不同。
于是,你需要一个专业的股权设计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