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我印象中的斗士

图片发自App

  近几年,我在空闲时间读了几本闲书。这其中其我影响最大,也是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就是王小波和余华。

  余华自不必说,最典型的也是传播最广的便是富贵了。

  而王小波盛名要晚了些,21世纪的时候才为大众所知,此时他却已经病逝。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有着两位文学斗士。一位是国民斗士鲁迅,另一位便是王小波了。

  王小波,对于我来说这个名字就代表着特立独行,敢说真话。

  随着我深入了解,却发现王小波生前不仅不出名,而且为其他文人排挤,在开各种会上很少发言。直到身后突然出了名,才让圈内人咋舌。真的像《沉默的大多数》所写,他所见的一切都是颠倒的,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始终有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不愿意做沉默的大多数,所以选择用他的笔,写下这控诉。

  快过年的时候,公司组织了个人报告,其中有一项就是对公司的建议,其实说白了就是不满嘛。

  我敢肯定大多数人不会提特别尖锐的问题,哪怕这个问题影响了公司和自身。这些人,在我眼里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我直言写下了对公司的种种建议,不多不抱怨,但是却与每个人戚戚相关。

我写的文案被一位同事看到后,用一种叹息的语气说道,写了又有什么用呢?

  是啊,写了又有什么用。我明知道公司对于这种建议,有极大可能性是视而不见的。

#可是我还是要说。

我不愿做那沉默的大多数,虽然我的声音很小,也很弱,但那是属于我我声音啊!

其实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其实并不安分。台面上他们不会说什么,可是在私底下比谁都能说,说的头头是道,心里比谁都明白。

在同事的眼里,我大概就是所谓的愤青吧。

何为愤青?愤青最早指的是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后来狭义上是指对社会、政府、国家的明天已彻底失去希望,以激进的言辞表达想法的人士。

现如今,在我所生活的坏境中,愤青好像变成了一种很让人不耻的词语,愤青是什么东西?不就是会思想偏颇,对社会不满的幼稚青年嘛。

这大概就是普遍对于愤青这个词的认知了吧。

不过在我看来,愤青反而是那些敢于说话,敢于特立独行的一群人,他们也许会激进,也许做事不顾利益。就像一句名言**小孩子才讲对错,成年人只论利弊**,所以大多数人不会站起来,大声控诉这个扭曲的社会,可憎的嘴脸。反而他们会躲在一旁,或者是宁可忍受着压迫,也当做没发生过一样,只要大部分人都这么沉默,我也就安于现状好了。

在我的眼里,王小波和鲁迅无疑是最愤青的两位文人,他们敢于批判,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手中的笔就像战场上的利剑,刺穿的是一个个虚伪的世界。

  天下大同?哪来的天下大同。心善的有之,心恶的也不少,这个社会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有的人选择化身成伪装者,去假装喜欢一些人,假装喜欢做一些事。进入社会后,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装成了每个人的面具,其实每个人都能看清后面的脸,却没人去说破。

  我不愿成为我所讨厌的人,所以我活成了那“迂腐”的古人。

王朔复出,把文坛上的衮衮诸公骂了一个遍,有记者这么问他:“在你不写的那段时间,出来一个王小波,有人说把王朔盖了。”

  >王朔答:“王小波是好样的,我也是好样的。我们不存在谁盖了谁的问题。王小波要是活着,我觉得他会更牛。他好并不意味着我不好,我们交相辉映可以吧。”

同王朔身上的痞气不同,王小波写的文字虽然很狂放,却也给人很干净的感觉。

《沉默的大多数》写的都是杂文,而且大都抨击当时的文坛,当然也抨击了人性,而且二十年过去了,力度犹在。

恕我浅薄,敢于抨击亚圣孟子的少的可怜,而王小波如是写道:

**《孟子》我也看过了,觉得孟子甚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说,他提到墨子、杨朱,“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如此立论,已不是一个绅士的行为。至于他的思想,我一点都不赞成。有论学家说他思想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办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所推崇的只是王小波这敢于特立独行,敢于走出沉默的人生态度,这也当成为我所求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小波——我印象中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