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由来

      我国最早的太阳历以及《国礼·春官》明确记叙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的天文历的最基本常数。农耕社会以后,劳动人民发现日、月、年构成了历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已基本形成了24节气。24节气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编排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谣。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谣的第五位。也是农历历法中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家家门口插柳条,祭扫坟墓和郊外踏青。农谚中也有"清明忙种粟"的说法。作为以花信为标志的花信风。清明的花期为一侯桐花,二侯麦花,三侯柳花,充分点明了清明节气的花期和花种。《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4月5日中国清明节来源、习俗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有关专家介绍说,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它在春分后半个月,此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由于气温渐渐升高,正好是农耕农忙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为清明”的说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由于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关于“清明”的最早文字记载出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节气,二是节日。二十四节气演变为节日的主要是“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唐朝开始盛行。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在继承。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这在宋代最为流行。
赵之珩介绍说,在清明节这天,我国许多地方还流行放风筝、拔河、打球等习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沿袭了上千年的烧纸、烧香的祭奠方式越来越与讲求环保、文明的时代精神不合拍。那么在今天,我们拿什么寄托哀思?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或许我们以环保、文明的方式来追远怀人,让清明节洗却烟尘,才更符合其清雅深沉的节日精神。“以环保、文明的方式来追远怀人,让清明节洗却烟尘,才更符合其清雅深沉的节日精神。”尽量不烧纸,减少对气候的破坏(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有多大,有多少人在烧纸?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明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