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谁还没租过几张碟呢

24


“我们的青春成长轨迹,就是随着录像带慢慢变成VCD再到DVD,然后消失不见......”


在美国Fine Brothers推出的《Kids React》一期节目中,制作团队向一群7—13岁的孩子们展示了昔日美国民众在音像店租赁录像带的画面。

Fine Brothers表示:

“大部分的孩子都从未听说或见到过音像店,甚至对这种付押金租赁录像带的模式感到十分困惑和惊讶。”


细细回忆,还真想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遍布大街小巷的音像店开始慢慢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就像我们不知不觉中消失的青春。


录像带

能认识录像带,那绝对是件暴露年龄的事儿了。一般的90后,用过录像嗲的都不算多。鹿sir就是这样一位,嗯,90后。

最早的时候,能租到录像带的地方病不带哦,鹿sir在的那个小地方全区只有一个文化宫有提供录像带租赁服务。

能租到的影片也是少之又少,画质就更别提了,不像现在,各种HD、BD、DVD的。

但是看的还是很开心。印象最深的是李连杰的《少林寺》。因为这盘带子是爸妈直接买下来的,所以每个周末都能放上一次。

后来,音像店开始慢慢多了起来,能租到的影片自然也越来越多,才逐渐告别了连续几个月看同一部电影的尴尬场景。

当然,看的也还是一些比较老的电影,比如80年代林正英的僵尸系列(留下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阴影)。新出的电影一般都要隔上一年才能有得看,像95年在国内上映的《狮子王》,知道96、97年才开始通过录像带流行起来。


VCD

真正感受到与国际接轨,还是VCD开始普及之后的事了。

那个时候最爱干的事儿,就是放学往音像店里钻,然后和老板侃些有的没的,然后租几张光碟回家。

还记得常去的那家音像店老板超级善谈,每次都会极度热情的给我安利一堆“刚上映”的电影(半年内的统统都算刚上映),balabala挨个介绍剧情,比现在的预告片可精彩多了,那伏笔埋的,感觉个个都是世界未解之谜,不了解一下后事如何,晚上觉都睡不着。

租碟的话,一般是先缴纳十块钱押金,三天内归还是1元租金(个别高质量大片会收1.5元),超过三天之后每天加收0. 5元。

不过那是刚出的大片一般都是枪版,也就是电影院录制版,有时还会看见有人起身,每到这个时候心里都会忍不住暗骂一句“你大爷的”。

有的时候,还会租到一些刮花了的碟。遇上这样的情况,通常就会小心的拿住碟片,哈上两口气,然后拿衣服什么的小心擦拭,心里在默念几句:

“一定要放出来啊,我滴个乖乖。”


DVD

其实从长相来说,VCD和DVD碟片貌似没啥分别,都是12厘米的光盘。不过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两者可就是天差地别了。

VCD一般图像清晰度大约是280线左右,而DVD的图像清晰度则可以到达500线左右,第一次听说“高清版”,就是在有了DVD之后。

更优秀的事,一张DVD的碟,容量可以高达4.7G。以前租个连续剧,都得抱一盒甚至几盒(比如名侦探柯南这种)VCD回家,零花钱少的时候,还得分开租,跑个好几趟那都很正常。现在有了DVD,几张碟就能搞定一部剧。

于是在有了DVD之后,兴趣爱好就从电影慢慢发展成了动漫、电视剧。什么《海贼王》、《火影忍者》、《犬夜叉》的这些坑,也都是有了DVD才开始入的。

再到后来,网络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崛起,数不胜数的电影资源让“租碟”听上去像个玩笑。等到某天突然想起已经好久没有去过的音像店,它早已经消失不见了。

不过关于在网上看电影,却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了。

记忆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你能想起很多年前的某天某个傍晚跟音像店的老板唠了哪些家常,却想不起今天一整天都做了什么。

那些租碟前的期待,拿着碟片回家时的激动和趁着爸妈不在家偷偷看片的小刺激,似乎都随着这些消失的音像店一去不复返了......

每个时代,都会有其独特的印记。而“租碟的时光”也许就是关于我们这一代人青春的印记吧。



那些年,你租过哪些碟?

你可能感兴趣的:(80、90后,谁还没租过几张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