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村落

苏北农村

        现在在农村老家,讨论最火热的话题,莫过于“拆迁”。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这也是必然的过程。中国近十年有近百万的村落被拆迁,拆过的村庄用地重新规划,有的建成了工业,有的做了旅游。

        在这里久居几辈子,甚至十几辈的村上邻里乡亲们,不得不就此而别,有的去县城买了新房,有的去了镇上,有的住进新建的小洋楼,大家各奔东西……

        村东头的老树,村西头的麦场,村里的蜿蜒小路,也只能存在回忆中了,关于村落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模糊。

老家拆迁

        我的老家在苏北的一个小村庄,祖上几辈子人一直住在这里。我们的村庄算是历史比较短、姓氏比较多的,多数是老祖宗那辈从外乡迁过来,大家住到了一起。隔壁有很多村庄,历史就比较悠久了,整个村都是同一个姓,属于同一个家族,几十辈的人扎根于此。虽然我们村里姓氏比较多,但是住在一起几辈子了,大家都很团结互助,邻里关系也特别融洽。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其他家都会过来搭把手,每家出一到两个“顶事儿”的。尤其是家里有白事,无论再忙,村里的人都会过来帮忙。

老家帮忙

        农忙时节,收种都要抢时间,在收割机没有普及之前,收麦子都是用镰刀,然后捆成小捆堆到麦场,十几家共用一个场。打麦子有专门的机器,用拖拉机的皮带带动,按时间计价。打的快不仅节约成本,而且越快越干净,麦粒跟麦壳分离更明显。于是大家事先商量好,分工明确,流水作业。一般都是两个人站在机器口负责“喂”,两三个人负责传送,三四个人负责用叉子挑,还有用大扫帚负责把打出来的麦壳扫到一起。机器一响,大家你争我抢,不管是帮谁家打麦子,都当自家的活儿,拼尽全力,没人会偷懒。一场麦打下来,一脸的汗与灰。

打麦
你争我抢
麦场

        村落里的人很热情、很淳朴,村落里的生活也很简单、很快乐。每到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开始生火做饭,从村头望去,袅袅炊烟,一同升起,别是一番景象,那么的温馨、亲切。

袅袅炊烟

图片发自App

        记得很小的时候,那时大家并不富裕,家里包个饺子就跟过了年似的,尽管生活拮据,但只要有一家包了饺子,左邻右舍都能尝到,一家送一碗。你家包了饺子,咱家做了南瓜饭,他家摊了新煎饼,你送来了饺子,我回你一碗南瓜饭,你来我往的,也就形成了一种习俗,至今仍在保留。

烙煎饼

        像我们这些80后和90初的人,几乎都吃过百家饭,我们小时候没有网络,没有学后补习班,作业也少,一放学,大家都会聚到草垛旁、土堆边、巷口。在谁家门口玩累了,饿了,就在谁家吃上了,一碗稀饭、一块煎饼,家里的大人们也不说什么,吃完了还担心你有没有吃饱。

烧火

        长大后,出门在外总会想念故乡,回到了故乡就会想念过去。有时在老家,行驶于乡间的水泥路上,偶尔会摇下车窗,眺望远处。空旷的田野那头,是一片杨树林,寒冬里显得并不茂密,光秃秃的的树杈之间隐约会露出几户人家,仔细看,再往里还有几户、十几户、几十户、上百户、挨家挨户,那就是村落。

村落

        虽然叫不上村庄的名字,也不熟悉那个村里的人。但我知道,那里有他们村头的老树、麦场、小路,那里有属于他们祖祖辈辈的故事。

挨家挨户

        现在,随着政府对农村的大力发展,土地进行重新规划,越来越多的村落被拆掉。对于这些举措,我们也能深刻理解,毕竟社会需要进步,农村需要发展,村落的消失也成为了必然。

        或许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另一番乡村生活景象:越来越多的厂企来农村投资发展,老百姓不用出远门了,在自己门口也能赚到丰厚的报酬。农村的道路变宽敞了,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私家车,各种城市里的生活配套也能在农村随处可见。

新农村洋楼

新农村配套

        多年后,村落不存在了,村落里的人也分散到了各地。但是村落中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热情好客的性格、淳朴善良的品质依旧值得我们去继续发扬。

:文章中的情景都是小时候亲身经历的,图片选自网络,苏北农村生活的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逐渐消失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