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浏览今日头条时,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新闻讲述了深圳一23岁男子,沉迷于手机,不去上班,父母为此心急如焚。话说唐女士夫妻及儿子小赵,几年前来到深圳打拼,如今一家三口租住在二十多平米的房子里,家里的生活来源,全靠夫妇二人打零工。据小赵的父母介绍,儿子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天沉迷于手机,除了每天吃饭时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外,儿子与父母基本是零交流,连招呼都不打。据说,小赵上次出门已是半个月前的事了。面对这样的情形,父母电话求助了记者。
当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小赵话语间透露出的事无欲无求,也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根据小赵父母的描述,儿子曾经在比亚迪工作过一年,2014年不知为何突然辞职,从此再没有外出工作。如今,父母想管教孩子,又怕言语刺激到小赵的心理,让他做出危及生命的举动,得不偿失。当记者提出建议小赵进行心理咨询时,小赵表示不愿意配合,也不愿意出门。记者离开时,他仍在房中拿着手机。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都有一种无奈、一种心酸。
看完这条新闻,我不知道你有什么感想。有人说,这是社会恐惧症——即使小赵上班,工资也很低,人生也没有希望、没有学习的机会、没有成长的空间,因为小赵明白了整个时代的游戏规则,他不想和其他人一起玩,所以就自己一个人玩。也有人说,这是因为父母过分溺爱导致的结果。还有人说,这是网络游戏惹的祸,是教育的问题,是自卑的结果……大家说的都没错,准确的说,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而所有因素中,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当一个人还在娘胎的时候,实际就已经开始步入教育的殿堂了,只是我们的有些家长,并不知道胎教而已,或者知道,而不刻意为之。既然,我们每个人的第一个学习环境是娘胎,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我们终身的老师,那自然就是父母了。孟母三迁,可谓家喻户晓。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小赵的家庭教育怎么样,我无从知晓,但父母在小赵很小时,就外出打工,小赵跟着爷爷一辈长大,在家庭教育上,势必是有缺失的。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言传身教。如果父母天天玩游戏、打麻将,就别指望孩子不玩游戏;如果父母经常喝得大醉,就别指望孩子远离酒瓶;如果父母天天吵架打骂,就别指望孩子宽容博爱……当然,不是说,父母喜欢玩游戏的家庭,孩子就一定也爱玩游戏,也不是说父母天天吵架打骂,孩子就一定学坏,只是说,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某种行为,孩子就更容易受此影响,更容易变成同一类人。2014年安徽一位理科状元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自由不放养。有些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喜欢走两个极端,要么管得很严,要么不管,这种管教方式都是不可取的。管得太严,孩子会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放任不管,孩子容易偏离人生的方向。正确的管教方式,应该是民主式的,也就是给予孩子一定的基础教育,把更大的发展空间交给孩子,父母要做的,是把握孩子前进的大方向——在孩子走错方向时,及时纠正。小赵的父母害怕刺激儿子的心理,而选择放养的管教方式,长期下去,势必形成一种依赖,甚至可能成为小赵威胁父母的砝码。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不缺乏沟通。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要,也有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现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上的需要,相对来说,更容易满足。而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往往容易忽视。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有的家庭,孩子一出生,就把孩子交给了保姆,或者交给了自己的父母,所以才会有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认识的。实际上,无论多忙,都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才有机会和孩子沟通,才能了解他们精神和情感上的变化和需要,才不至于某件事走向了极端,父母才知道。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有鼓励、有宽容。人人都喜欢被他人鼓励,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取得进步得时候,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鼓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人非圣贤,谁都有犯错的时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犯错是正常的,作为父母,应该宽容对待,做好引导工作。当然,这里的鼓励需要适度,这里的宽容主要针对非原则性错误。比如孩子第一次洗碗,父母可以说,你做得很好,我要奖励你10元钱,我之所以奖励你,是因为你洗碗洗得很干净,但是,作为家庭的一员,你有义务洗碗,也就是说,我不给你钱,你也应该帮爸爸妈妈洗碗,这才是一个乖孩子。也就是说,在给孩子奖励的同时,告诉孩子为什么。宽容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原谅孩子的时候,告诉为什么要原谅他(她),同时告诉他(她)下次不能再犯同样和类似的错误。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属于教育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不论我们已经为人父母,还是即将为人父母,我们都有义务,也心甘情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