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发现了一档优秀综艺

感觉现在的自己越发喜欢看文化类综艺了,继之前看的《朗读者》之后,我又发现了一档优秀综艺啦!那就是《典籍里的中国》。

看了第一期便不由潸然泪下,可能是扎扎实实在节目中被文化传承所触动。

《典籍里的中国》用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讲述典籍故事,对话华夏先贤。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带领观众溯源历史,识读《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流传了两千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相传为孔子晚年依照上古史书整理编撰。

《尚书》研究专家钱宗武先生为节目写下一句这样的台词:为何而读《书》?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读《尚书》的原因。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中国人自古就有“修身”之志。而中国人又不仅仅只将目光放在“个体”上。以“修身”为基础,还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每个人都要,存修身之要,家国之志。

《尚书》和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想,已成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尚书》本身,今人读来,由于年代久远,不免显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然而就是这现存版本的尚书,还是经过诸多战乱、波折、散轶,由一人护佑使其存续至今。而这人,就是伏生。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

节目抽取“伏生护《书》”这一著名典故,以跨时空对话的戏剧形式进行演绎。

由倪大红扮演的“护书人”伏生成为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伏生护《书》传《书》,晁错奉命学《书》。其中伏生生逢乱世,以命护《书》,历经大起大落,终将其传于天下。倪大红以身入戏、以心入情,生动再现了先贤风骨神韵。

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作为“老戏骨”,倪大红用到位的眼神、动作,演活了90多岁的护书人伏生——讲述护书故事时,不因成为护《书》第一人而居功自傲,反而因没有护全《书》而悲痛自责;听到《尚书》艰难流转于历朝历代,不发一言,焦急的神情溢于言表;得知《尚书》幸得传承,满脸的幸福和欣慰……

无论是作为亲历者的沧桑和伤痛,还是作为老前辈的谆谆教导,亦或是读书人古今不变的文化传承之恒心,众妙毕备,不禁使“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热泪盈眶。“与倪大红老师同台,不胜荣幸。台上幕幕,仿佛和我对话的不是倪大红老师,就是活生生的伏生本尊。”

看《典籍里的中国》,还要准备好纸巾,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被历史所记载的人物故事,以及节目超燃的台词,无不让人激奋,无不催人泪下。

古籍,因其内容冷僻、艰深、晦涩,似乎只局限于研究考据者的文化圈子中。但现在也有机会让我们通过这样一档文化综艺节目,去初步地了解它们了。

《典籍里的中国》目前只更新到了四期,更新速度慢慢悠悠,似乎也正说明每一期都在精心准备,耐心打磨。我只看了第一期,还有三期可以在空闲时分慢慢品味。

当一部典籍,充斥于荧屏,便有了温度。当典籍存续,流芳百世,便存续了文明。

神仙节目,你慢慢拍,我们愿意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发现了一档优秀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