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其中第五阶段为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时期的发展课题为:同一性的角色混乱。
同一性指的是: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与选择。
同一性形成时期,青少年开始进行思考:“我是谁?”“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在这些思考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生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到了18岁以后,逐渐稳定,同一性形成,人格稳定下来。
通俗的讲,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人格的逐渐形成过程。
所以,大众理解的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叛逆,青春期的混乱等等问题,都可以归因到同一性的形成问题上来。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同一性形成顺利的孩子,是绝对不会出现青春期问题的孩子。
积极的同一性,帮助孩子建立起乐观向上的人格;消极的同一性,就会形成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危险角色。同一性对于人生的意义,不言自明。
那么在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第一,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
每个人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不同的。研究表明,那些对形式运算思维掌握牢固并且以复杂和抽象的方式思考问题的青少年比那些认知不那么成熟的青少年往往同一性发展更顺利一些。
所以,一般来讲,认知发展水平较高的孩子,善于用复杂和抽象方式思考问题的孩子,同一性发展更超前一些。
而那些在青少年时期之前并未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遇事冲动又莽撞的青少年往往容易遭遇同一性发展障碍。
第二,与父母关系的远近。
家庭是孩子人格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而孩子与父母关系的远近直接影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
这个很好理解,一个父母和孩子关系疏远的家庭,孩子自然是不愿意和父母做过多沟通和接触的,甚至孩子不愿意向父母请教,更不要说像父母一样的去成熟思考,那么,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如何形成自己更好的安全感架构?
比如跳河自杀的那个17岁男孩,和父母的关系好吗?
反之,如果孩子和父母关系非常好,什么都愿意和父母沟通,遇事愿意向父母请教,并且愿意聆听父母给的建议,那对于同一性问题的思考,孩子是不是更容易思考得更多更好更全面呢?
所以,在青少年时期,与其去头疼孩子的青春期各种问题,不如去好好构建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关系近了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第三,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是值得单独说明的。
在青少年的同一性形成时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影响是巨大的。
再拿跳河自杀的17岁少年来说,网络上有各种文章在讨论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悲剧已经发生,从悲剧的事件中,大众能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一个充满暴力的教养环境和一个温暖的教养环境,如果你是孩子,你更喜欢哪一种?
我主张《正面管教》中的教养原则:和善而坚定。是的,和善,又坚定。
有家的温暖,有妈妈该有的温柔和和善,却也同样有应该有的原则性的坚定。
智慧的家庭,智慧的父母,选择智慧的教养方式。
第四,同伴群体的相处以及友谊的建立。
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同伴群体的相处和友谊的建立日益重要。
他们对于交朋友的意义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理、关心彼此,保守秘密。他们认为,是否终于伙伴间的协议和终于朋友是衡量友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尺度。他们可能存在和几个朋友同时交往的现象,因为一个同伴可能只满足于ta一方面的兴趣。
而这一时期的男生之间的友谊强度更大,女生之间的友谊往往表现得更温和更细腻。所以,这一时期的同一性形成因素中,伙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我通常会建议这一时期的家长要密切留意孩子的伙伴质量,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多的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伙伴关系。而如果我们成人再回忆一下自己的这一时期,也应该能够清晰的回忆出来,在自己的这一时期,同龄人的影响有好有坏。
尊重孩子的同伴关系和友谊建立,但是做一定的把控是有必要的。
第五,学校,社会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化背景。
从孩子步入学校开始,就是逐渐的社会化过程中。而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青少年必然在社会化背景下,不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都是社会化的背景下。
孟母三迁的道理,是存在的,一个与自己家庭教育理念更契合社会化环境也是应该优先被考虑的。
在孩子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父母能做的,就是这些外在的影响因素,其他的就只能陪伴,静待孩子同一性的形成,当ta终于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思考,总结最后得出”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就是孩子同一性形成了,也是孩子可以独立的标志。
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