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女的绘画感悟

我觉得画画与实相创造(通俗来讲也就是生活)之间是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的,这是我的一些感受,也就当做是我这不到半年的学艺之旅的一份小小的纪念吧,但愿有朝一日可以见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当你在打算画一幅画时,构思出全部的内容是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如果你非要如此去尝试的话,你便会发现,很多结果并不是你刚开始所想象的那样,甚至于相差甚远。你便渐渐发现,一切都在改变之中,而你所能掌控住的,也就只有那起始时脑海中所构建出的大框架,至于该那那那落笔,用什么笔式,采用何种颜色,都不是由你当初构建时所能决定的,画笔有他们自己的自由,他们不但会受你正式作画时那种当下情绪所引发的动作,也会受到你的画纸以及你其它工具对画面的表达程度,你根本就无法去完全掌控!放弃这种徒劳的努力,顺着感觉走,你便会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到那时,你便会发现,画面就是你的世界,而这整个世界又都是你的,完全由你主宰,顺着那种最深处的声音来,你便会明明白白地发现你已经创造出了另一个自己,陌生而又熟悉。


生活中的我们难道也不是活在一幅大画面里的吗?我们既是它实实在在的创造者又是它真实的组成部分。没有预先框定好这一说,每一个人都在随时随地地创造着,就算是史上最卑微渺小的人作了一个最无关紧要的动作,到头来,也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历史性的进程。这和平时画画时所获取的经验是相似的,一动全动,一改全改。同是一抹红,放在灰色框里就跳,同类色里也便显示不出什么了;一幅画面聊聊几笔便可轻松轻松做出大关系,哪怕具体的细节什么都没有,也依旧会觉得它完整,可以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这就在于这画面中各部分的关系是合适的。可是只要有一环出了问题,多一笔或少一笔,亮些或暗些,冷点或暖点,那整个画面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便会不复从前。也便忽逐渐明白,一笔真能改变世界。


一个画面中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是它的表现力,表现力始于什么,始于自信。

相信自己,顺着感觉走,错了也就错了,划掉重新再来个正确的,大不了还可以另换纸张。既然如此,那在画画时究竟还有什么事情是好畏惧的呢?

去除标准,相信自己所画皆是最好,以这种心态去尽情地挥舞,你便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标准。

生活不也是如此么,在你我之间,在你我所创造的巨型画作之间,不就是靠着这浓郁的情感与强大的自信所支撑的吗?勇敢地去做自己,大胆地来表现,你便会深深地感受到∶原来,整个世界都属于你。


画画讲究的从来都是整体,细节永远都在其次。哪怕只给你一个模糊的影像,你也依旧能分辨出那个人是不是你父母。实相创造也是如此,我们要的从来都是大框架,死扣细节是多么地愚蠢与不切实际,到头来也只会徒劳无益,甚至于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欢喜。我不禁想到自己有时画画会有一种越画越烂的感觉,明明刚开始时大效果已经做出来了,想要继续深入下去时却发现竟然越画越难看,归根结底这还是由于我对于画面的整体性把握还不够成熟所造成的

如果要是把自己当做画家,而生活是一幅自己画的画来看的话,便会很容易地发现∶其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其实也都是源于“自己对画面的整体性把握还不够成熟”所造成的

凡是上过绘画班之类的集体绘画课程的人应该都会发现一类人,纵然ta怎样努力画面也依旧表现的“很幼稚”,有人说,这是没有天赋。在我眼里,比起“天赋”这一词汇来讲“意识”或许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至于ta为什么总也画不好,我觉得是源于他根本就没有仔细地观察他所要描绘的对象,完全想当然罢了。ta画的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它而是ta所认为的它!眼睛向来是如实地反应对象的,只有头脑中的观念才会使你倍受蒙蔽,以为“它”就是它。视而不见,无中生有,当然是越跑越偏,最后成个四不像也不足为怪了。

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我们很少能够看清我们身边事物的真实面貌,往往都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影像”,越是觉得很熟悉的明眼度往往就越低,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在于我们无法客观地把握我们所看到的对象,主观臆断所造成的。


忽然想起了我和我的父母亲等比较亲近的人的人际关系,发现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产生好多矛盾甚至彼此伤害,其实就是缘于我们彼此都认为自己很了解对方以至于看不清了事情的本来面目所造成的


我最近发现自己渐渐地进入了一个误区——过分地去追求技巧而遗忘了绘画存在的真正意义。 不管你的绘画处于何种的表现形式,也不管你的绘画技巧是否足够地娴熟,你的行驶的方向终究是为了表达自我,作为其更完美地实现手段而得以存在。忽然觉得,自己现在实在是为绘画技巧上的提高投入了过多的注意力,甚至于为了所谓的出效果而刻意地去压抑某些情感的表达,真是本末倒置了!

想想日常生活会不会也是如此呢?明明是手段东西最终却当成了目的


今天早上刚睡醒时我忽然有一种感觉,手段和目的两者之间的界限可能并没有我先前所想象中的那样宽泛,事实上我觉得他们两者的关系可能更类似于太极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起自己刚学画时那种极其反对技巧的莽撞与现如今的不要情感要技巧的偏离其实都是一种误区,手段的达成其中一定是蕴含着目的里的实现;同样的,目的里的实现也一定是体现着手段的达成。谁也不是谁绝对的因,谁也不是谁绝对的果,而是,二者互为因果!!!

哇!如此简单的事情,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早点想到!!!


我们要知道,在一切媒介中,一切作品的创作中皆是要遵循于此的,于是乎我猜想,如果要是把“生活”也当做一种媒介,而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住这种媒介,由此看来,我们就不仅仅是在无意识地活着了,那将会成为一名真真正正的创造者!如果要是把它(生活)也当做和我们现如今所定义的任意一种艺术形式相并列的话,或许我们能够发现这里面所隐藏的更深层的秘密。

任何一位作家,导演,或者画家以及一切领域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会在多大程度上反应了它本来的构想呢?5%?10%?或者20%?纵然有多高也不会有几个人会说成30%以上,这个比例可以通过当事人对他所掌握的媒介的能力得到提高,它显示出艺术家们的最初始概念在经过这次旅程中后的存活率————如果,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呢?


我们每天活着,以这个世界中的各种可能性来去表达着自己,我们在走,在跑,在跳,在说话,在做着我们所能应用着的一切去使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而这,不就是个伟大的艺术么?

生生世世,千回百转,只愿成为,这个主宰

你可能感兴趣的:(17岁少女的绘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