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和“露似真珠月似弓”哪句描写的是中秋的月亮?

古语有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所谓花好月圆,中秋这一天的月亮便是如此。圆月意味着圆满,往往为人们寄托思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生命足够长久,苏轼中年于密州任职,中秋夜举杯邀月,也便成了此诗。


“千里共婵娟”,显而易见的是,月亮只有一个。苏轼常年在外,与家人们分隔多地。待到这中秋团圆之夜,那无处安放的一腔情思便水到渠成地释放。

因此,两句诗中,前者显而易见是在描写中秋。至于后者,仅凭“月似弓”也足以看出,这并非是指中秋之月。既然苏词是在写中秋之月,我们不妨鉴赏一番。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公元1076年,苏东坡任职密州。在儒家思想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随着年龄增长,苏东坡的心态也渐趋豁达与明朗。


纵使避开了朝廷内部混乱的旋涡,苏轼内心的郁结依然难以祛除。而这首水调歌头,便是苏轼对这种情感的抒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已经不理朝堂事数年,心中却仍存回归的念想。恰逢中秋佳节,于是苏轼酩酊大醉,畅饮后一抒胸中郁结之意。

单看这句诗,也能一窥苏轼的性格:欲要把酒问青天的他,其豪情壮志又岂是一般人所能度量?


这一转折写出了苏轼的矛盾,将他的心绪更为具体地体现而出,同时反映出他作词上的一种豁达风格。

像许多浪漫主义诗人,苏东坡也会向往神仙的存在。只是,人间才是最终的归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体现了苏轼思想上的转变。


在入世与出世的矛盾里,苏轼的情思渐渐倾向前者。“何似在人间。”以陈述句作结而非疑问句,便足以体现出他的坚定。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啊明月,你有什么怨恨?非要在人们离别时才圆?语气中透出对月亮的埋怨,加深了苏轼对胞弟的思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明月作开脱,又何尝不是自我开脱?万事万物均不存在十全十美之说,何故要对月亮发牢骚呢?


词的最后,也便是广受传颂的两句佳句。离别是难以避免的,只要亲友健在,即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月光相联系。这两句有着自勉,但同样体现出苏东坡超然、博大的精神世界。

苏轼此词,并不仅表达了对子由的思念,其情感更具普遍性,可以说上升到了全体人类,体现着对所有苦难者的美好祝愿。

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是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作为一首生动的写景诗,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将两个截然不同的景观恰到好处地拼接起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前两句,残阳铺在江面上,委婉而形象;两种颜色映衬着,令人沉醉。

除了明月,还有不少优秀诗篇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其美妙。而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初步鉴赏,我们也可以从中一观古人的内心世界,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实现了与他们的共情,岂不美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里共婵娟”和“露似真珠月似弓”哪句描写的是中秋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