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

文/田学文

大学原本应该成为一个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体提升的大好时机,但很多学生对于大学的认知就是“初中高中拼命学,上了大学就轻松”。所以无数孩子拼尽全力进入高校,却没能继续努力,反而开始无节制地放纵。最终,毁掉了自己,同样毁掉了父母的全部希望。

人大教授高钢说:“在大学里,我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经历了中小学的残酷竞争,很多孩子在十几年被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希望可以尽快考上大学脱离父母。上了大学,脱离了父母的管束,便开始放飞自我。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管教和强迫,在相对自由的大学课堂,学生“逃课”、“挂科”就不足为奇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论文敷衍了事,即使去上课,在课堂上也可能是睡觉、玩手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仅仅停留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而完全没有主动学习的计划。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不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不知道该主动拓展哪些知识以及怎么学。

怨孩子吗?我们家长是不是有责任?因为我们没能帮助他们养成成长路上必备的好习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造就好孩子。

什么才是对下一代真正有益的教育?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国人好好思考。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就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为此他曾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的文章,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孩子的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强越好。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一番话值得当代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深思:“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不难理解,这个“大考”是人生的考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学习而来的。我觉得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好习惯的培养。好习惯就是能够让自己快乐,帮自己解决问题,也能够让别人快乐,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样的规律行为,就叫做“好习惯”。比如,认真、守时、诚信、文明、礼貌、尊重、爱心、责任、讲究卫生、遵守规则、不乱扔垃圾、不闯红灯、不大声喧哗、不妨碍他人等等,这些既利己又利他的行为,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的好习惯。

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些习惯?

学习习惯(喜欢阅读、勤于写作、善于表达、勇于质疑)

行为习惯(礼仪习惯、睡眠习惯、劳动习惯)

自我管理习惯(纪律习惯、时间管理习惯、情绪管理习惯、健康管理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

理财习惯(财商教育)   

即使只养成其中三五个好习惯,都足以成就孩子幸福人生。在这里,我们重点谈学习、劳动和睡眠三方面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一、学习习惯

2021年3月18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

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围绕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提出了12项关键指标,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针对学生创新精神不足的问题,《指南》明确提出“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有信息收集整合、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有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考查要点。

2021年3月18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有关情况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在谈及扭转唯分数、唯升学不良倾向相关问题时表示,在学生的学业发展评价当中,不局限于学业水平,而是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创新精神。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是一个系列工程,是一定要从小开始的。

二、劳动习惯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为此2020年3月20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为了落实《意见》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明确了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

1.小学低年级

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指导学生:

(1)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

(3)进行简单手工制作,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小学中高年级:

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指导学生:

(1)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

(2)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3)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三、良好的睡眠习惯

2021年3月1日,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日前正式出炉,《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显示,十多年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稳中有降,但睡眠不足的现象越发严重。

大家都知道睡眠对身高影响很大。体格长高主要依靠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它的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激素,可以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促进人体骨骼、肌肉、结缔组织及内脏发育,使得身体增高。科学研究发现,影响身体增高的“生长激素”分泌在睡眠中分泌量是清醒状态下的3倍左右,生长激素在夜间分泌的脉冲次数明显增多。

其实睡眠对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科学家们,曾经根据他们对8—11岁的儿童研究显示,认为睡眠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影响非常大。如果儿童睡眠时间达到9小时以上,他们的记忆力和精力会特别好。因为无论是学习技能,还是学习理论知识,都必须经过大脑的认知。清醒时学习的内容会被临时保留在大脑中央的海马区,睡眠时学习过的信息会得到整理,然后从海马区传递到大脑的各个部位,然后作为长期记忆保存起来。

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道格拉斯研究中心对34名7—11岁的儿童进行的睡眠实验表明,睡眠不足会影响记忆力、创造力,甚至判断力和注意力,更严重的人际关系、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学业等都会受到影响。

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3月31日下发通知(1450字),对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

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切实保障学生良好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良好的睡眠是心理健康的三大支柱之一(良好的睡眠、锻炼、新鲜水果和蔬菜)。

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是好的习惯!这样,我们才能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只要孩子眼里有希望、心中有力量,你就已经是最成功的父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几个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