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有两只面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君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来料理政事;而城楼后还有两只面北而坐石犼,叫做“望君出”,它们的作用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行为,皇帝如果深居宫闱,不理朝政,它们便会摧请皇帝经常出宫到凡间去看看,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也就是明察下情。
那么对于我们创业者来说也是一样,若天天埋头在办公室,不停的看这个报告开哪个会议,而忽略了倾听一线业务部门的声音,那么此时就需要“望君出”;在工作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领导不了解具体情况、企业制定的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某些人不懂业务还瞎指挥等等。那么这种时候走动式管理就非常有必要。
所谓“走动式管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说管理者要经常走动于各个部门之间,目前就是为了了解各级员工的工作情况并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以便更好、更有效地进行决策。
1.掌握一线信息
业绩从哪里来?矛盾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很显然这些都在各业务部门的现场。作为管理者,在现场所掌握到的信息比下属给你的报告更加直观和细致。而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和下属的汇报互为参考印证,这样能够让你更加全面的掌握企业的第一手资料。
尤其是对于总部人员,如各类后勤部门,当他们在现场和业务部门沟通交流时,一方面可以掌握具体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站在业务部门的角度感受和考虑问题,这样他们在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时将更加贴近业务部门的实际情况,也避免了业务部门的抱怨和借口。
2.做出表率
作为管理者或者是企业的创始人,你当然不需要事必躬亲,但是不去做并不是说不知道!当你在现场巡视时,应该更加强调业务细节并通过你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为员工进行指导和沟通。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企业的理念、使命、愿景等灌输给员工,让使员工感受到你的专业、要求和认真,从而为员工做出好的榜样,给员工带来积极的影响,最终提升管理的效率。
3.拉近距离
管理者经常到员工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可以缩短与员工的距离,让员工感受到管理者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这是企业留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4.检查监督工作
管理者在走动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避免问题的积累,同时也是对下属的一种考核,下属工作业绩如何,管理者只有去一线看了才会更加掌握,而当下属知道上司会经常走动,自然不敢怠慢工作,而是努力把事情做好,接受上司的考核。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提高办事效率,也会给员工一些工作压力,让他们认真对待每件事,防止弄虚作假。
但是,我们在采用走动式管理时,需要注意如下一些细节:
1.走动式的管理应该具有随机性
管理者在走动过程中,需要的是了解企业的真相,而不是员工做出的一种姿态,所以,这种管理方法应该是随机性的。由于不知道企业领导何时会来巡视或检查,那么就会让员工时刻保持一种紧迫感,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加专注的将本职工作做好。
2.走动式管理应以不打扰员工正常的工作为前提
管理者在走动过程中应该专注于观察企业各个流程、环节并进行记录,了解员工精神状态,倾听员工的心声,从各细节中了解企业现在所处状况。而不要过分干扰了员工的正常工作。
3.”多看、多问、少说、不表态”是走动式管理的基本原则
尤其是不表态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在不掌握具体情况而轻率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是为了不越级让下属工作难以开展工作,甚至是让下属产生挫折感和不信任感。
4.分配好时间
根据彼得多年的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效率最佳的时间分配方式,应该是“四六开”,即应该将40%的时间用于报告的审阅、数据的分析及问题思考,而将60%的时间用于走动式管理上。
5.创造好的氛围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营造独特的企业氛围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情,而开放、坦诚、勇于认错、有说真话的氛围、对事不对人等基本的处事之道是创始人应该所提倡的,而管理者在走动式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取信于员工,让员工明白知道你所提出的理念。这一点,不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是尤为关键。
6.带着问题走动
管理者到一线现场走动时,并不是为了走动而走动,而是应该提前有所准备,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耳朵去,带着某个特定的问题去了解情况。如此才会和员工顺畅的沟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7.持之以恒
彼得从事管理工作许多年,最大的感悟就是管理工作从道理讲其实很简单,许多人说起来也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是真正能够执行和落实缺非常难,当尤其是需要你长期坚持这样做的时候,会感到非常枯燥和乏味。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愿意谈情怀、谈愿景,而少有谈到具体管理的原因。至于这种走动式的管理方式是否对自己企业有效,那么请先持之以恒的坚持一大段时间再看看。
最后,走动式管理不仅是一种非常好的内部管理手段,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种方式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是很有必要的,你比如主动的走近客户,了解客户需求;走近你的供应商,打造牢固的供应链体系;走向公共部门,如政府/媒体等,争取优惠政策,维护企业形象;走近竞争对手,取长补短,谋求共赢,而非“你死我活”等等。
彼得的心得和分享,阅之必有益,只是:知易行难,需破“心中贼”!
a9 5~�w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