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书店》: 我的阅读与救赎

【题记】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 那我一定会把《岛上书店》放在我最喜欢的书的书目里。



                    一、阅读与觉醒

        高中二年级时,我的阅读生涯有幸被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老师开启了。那时候学校里的学生每星期有周日下午的短暂休息时间,而那半天我最常做的事就是逛书店。不一定因为买书,也许只是单纯地为了一盒笔芯或一支笔,又或者是因为一名高中生的行为惯性,周日下午没事我都会去逛书店。

        2015年某个周日下午的书店,在外国文学区域逗留时,我被《岛上书店》封面上的字眼给吸引住了, “《纽约时报》畅销书”、“现象级畅销小说”、“被翻译成××种语言畅销××国家”这样的字眼充斥着我的视野,让我认为这本书肯定很厉害。它畅销那么多个国家,那一定有很多外国人都看过这本书。好奇外国人都看什么样的书,于是我当时把它买了下来。

天知道高二时的我听都没听说过《纽约时报》,更别提能理解“现象级”这个词。但从此我便与《岛上书店》结缘了。


      书买回来后没几天我就把它看完了,首次阅读体验是“莫名其妙”。没法理解人物的对话,懵懵的,对整体故事也并没什么实质性的了解。

后来有一天上晚自习,坐在位置上的我经过了一系列的抓耳挠腮无所事事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之后,发现我真的不想做数学题(好像暴露了什么?)。反正就是闲来没事做也没法斗地主,我便拿出了我唯一拥有的课外书——《岛上书店》看了起来。

      第二次阅读体验是感觉很神奇。这次我竟然完全读懂得这本书在说什么了,这本书说的是在艾丽丝岛上。一个因妻子过世而生活颓废的中年男人意外收养了一个可爱的女婴Maya,通过对Maya的爱的力量,他的生活逐渐恢复正轨: 收获亲情之后又收获了爱情,从前濒临倒闭的书店也渐渐提升销量。但是后来他却因为罕见的脑癌离世了,最后他的书店也被其他人继承了下来。表示第一次阅读时我真没有这样的理解,这次真的读得比上次通透多了。

这次读完我被封底的一句话给触动到了,那句话点醒了我。它是这么说的:

这本书提醒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付出与接受的意愿,能够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

        这句话真的是对这本书最大最精辟的总结。因为那时候我的境况大概也是一种“孤独的绝境”,常年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校也鲜有亲密朋友,我的生活有一种浑浑噩噩的失落感。那时我就如同一株栽在沙地上的花,因为缺乏关爱的雨露,叶子干枯拉茸着,花瓣也是暗淡无光的。在此之前我只对这样的自己几乎是无感的,二次读完这本书又思考完这句话后,我惊奇又恼怒地发现: 正是因为父母从小对我到大成长过程的缺席造成了这个样子的我!

        哪个样子?当时我也说不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痛苦,自我禁锢和缺乏成长力量的无意识的痛苦。



                      二、救赎与感悟

        男主角是因为有女儿玛雅可以来疼爱来照顾才让自己的人生得到了救赎,那我要怎么救赎我自己?当时我不理解救赎这个词,但因为这个问题,我的内心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其实我知道答案的,你看,《岛上书店》的封面早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

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并且亲身践行。

我去阅读不同的书,因为有过《岛上书店》阅读第二遍就神奇地完全读懂它说什么的经历,我对每一本书的阅读都抱着要读第二遍想法,甚至有的书我甘愿读它三遍,五遍。就这样,我开始进入书中的世界,从没有书箱到有书箱,从书箱到想要书架。慢慢地我悟出了下面的道理:

如果你感到孤单,那就沉浸到书本中去。在作者创造出来的世界里遨游,里面的主角就是你的朋友,他们的痛苦让你产生共鸣,他们的温柔抚慰你的心灵,他们的处世之理就如同父母的谆谆教诲。

你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他都“用力地活着”。

你看《看见》中的柴静等新闻工作者,为了保护真实,他们面对强大的虚假时选择了绝不退步的对峙;他们每天都在与时代的疾病打交道,但仍然保持着一股善良的韧性。

你再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他也发出了那个古老而又神秘的问题:“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到满意的答案的他选择从精神病患者入手,站在他们面前他一次又一次深入了解精神病患者对世界的理解,并尝试着向我们展示出来

又或者是这本《岛上书店》中因为爱与被爱而得到救赎的人们,他们热爱阅读就如同热爱他们所拥有的生活。

这些人怎能不为人动容?他们怎能不在我们的内心注入力量?

而这些,都从阅读中来,从思考中来。其实,阅读就是对自身缺陷的弥补,对蒙昧的自我最好的救赎




                      三、书要读不止一遍

        刚刚说到我读书读第二遍和很多遍,在这里真的想强调:

一本书你读第一遍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刚让你了解这本书大概在讲什么,读第二遍才算真正入门在“读”这本书。

尤其读书囫囵吞枣的人,可能很多时候书读完了就是完了,内容不太懂,也很少思考,或者把里面的理论关点联系到实际。这时读者更需要把一本书读两遍,毕竟有的书多读几遍真的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白岩松在《白说》里说: 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正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能再次跟它相逢,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所以奉劝每位读者,对于读书,尤其是有思想深度或是你喜欢的书,一定至少读两遍。


《岛上书店》,到目前写稿日期,我已经读了五遍,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第一遍因为翻译问题感觉莫名其妙;第二遍完全理解了作品内容;第三遍已经开始有选择地对里面的一些观点进行自我强化并将之变成我意识的一部分;第四遍因为英语水平的提升我从中深入理解了英语国家的一些笑点和东西文化的不同思维习惯;直到这次第五遍有人送我它在英国发行的英文版,对内容了然于心的我已经能进行基本的无障碍阅读并且沉浸在了它英语环境里……


而这个过程,更是一个读者对作者的观点了解、思考、相信或者怀疑然后检测、强化的过程。这样的经历变得不止一次之后,你就不会不假思索相信书中的内容,轻易地被作者带着走了,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作者的观点你是否认可。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被慢慢开发出来。

假如你是个喜欢思考的人,那你可能会深入研究,作者有哪几个观点?他的观点你同意吗?哪些观点你认可哪些有待进一步检验?作者为什么会写这些内容?为什么他会产生这些观点?当你在认真思考并解答这些问题时,其实你就是正在吃透这本书。而这一系列过程,通过读一次两次就能完全完成的可能性很小。

已经数不清《看见》读了多少次,但每次阅读我感觉都像是在重新认识柴静,重新认识《看见》。

我的一个语文老师(不是之前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个),她说《红楼梦》她从八岁读到现在已经有13次了,每一次阅读她都会有新的收获,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就是这样经过自身体会和经验传授后我坚信,对于一本好书读者一定是得多读几遍的。



                      四、读书分享

在这个实用主义充斥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宣扬“读书无用论”。

在网上看到有个外国人站出来说了一句公道话: “我知道我小时候吃的那一顿饭并不能让我当时立刻长大成人,但我坚信我那时吃的菜、喝的汤和吸收进的营养,都变成了现在我肌肉和骨头的一部分。”

《岛上书店》中有一些内容早已成为我灵魂“肌肉和骨头的一部分”,除了上文提到的封面与封底的两个内容之外,我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些好的句段。(附上英文版)


1.  “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 那一段是这样的,“然而正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
英文版: 'It is the secret fear that we are unlovabal that isolates us', the passage goes, 'but it is only because we are isolated that we think we are unlovable. Someday, you do not know when, you will be driving down a road. Someday, you do not know when, he, or indeed she, will be there. You will be loved because for the first time in your life, you will truely not be alone. You will have chosen to not be alone. '

这段话是主角费克里和阿米莉亚结婚时请人在他们的婚礼上读的一段话,这也是我主动背诵的《岛上书店》的第一段话。高中时独来独往没什么朋友,再加上学习压力逐年递增,那段困难时期里这话真的很安慰人。

记得高三最后一个月时,为了感谢我的阅读启蒙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老师),她那时其实已经不再年轻但还没遇到真命天子,我想着这本书一定能让她得到安慰,便买了一本送给她。(年少无知)

我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有一天”之前是一部分,之后是一部分。从前我用前半部分来抚慰自己,现在用亲身经历验证了后半部分。


2. 我们读书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英文版: We read to know we are not alone. We read because we are alone, we read and we are not alone. We are not alone.

这段话跟本篇文章第二部分所表达的“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相同,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赘述。



3.没有书店的地方算不上是个地方。
英文版: A place ain't a place without a bookstore .

文章的结尾,主角费克里因脑癌去世,他的妻子阿米莉亚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换了个新工作要支持玛雅上大学——她没有经营书店的意愿和经验,因此书店面临后继无人,被出售甚至关停的境地。原先计划用自己的退休金带着妻子去“永远没有冬天的佛罗里达”过退休生活的兰比亚斯警官改变了主意,他想取消计划买下小岛书店与妻子继续经营。这就是他说服他妻子时说的一句话。

而书本前面是就曾提到过这么一个情节: 费克里的年轻时被他女朋友妮可说服,跟着妮可回到了当时没有书店的爱丽丝岛上开了这家小岛书店。妮可当时说的就是这么一句话: “你知道的吧?没有书店的地方算不上是个地方。”最后妮可的遗志被兰比亚斯继承了下来,这前后照应得特别令人动容。

而初期阅读时我还因为这句话立志以后一定要回到家乡开一家书店。我想着刚好我们那个小地方也没人热爱阅读,我要带动他们阅读!没有书店的小镇算不上是个小镇!……(再次年少无知)



4. 没有人会漫无目的地旅行,那些迷路者是希望迷路。
英文版: No one travels without purpose, those who are lost wish to be lost.

以前阅读时对这句话无感,这次却对此有一些新的思考。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身份,周围的人再加上自己其实都或多或少的有些迷茫。但试问我们真的迷茫吗?我们真的迷路了吗?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么说道: 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

如果一个人被一些琐碎的掩盖住了前进的方向,产生了迷茫之感,那只能说明他没有在生活中用一个又一个枯燥的奋斗堆砌出向前的路。这样的情况,大都是“迷路者”用迷茫来掩盖自己不行动不努力却去选择安逸的事实,是他们“希望迷路”。

这就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结束语

  《岛上书店》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这是一本关于爱与救赎的书。

在我的阅读之旅甚至我的人生中,它扮演着极其重要重要的角色。若没有这本书,高二面对阅读时,我内心那颗刚被启蒙老师唤醒的种子可能还没萌芽就溃烂掉了。那还谈何阅读,谈何救赎?谈何现在你们看到的这篇文章?

所以,我真的很感谢这本书,感谢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Gabrielle Zevin)。

文章最后,衷心祝愿每位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都能够坚持阅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本书;在书中找到绵延不绝的前进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岛上书店》: 我的阅读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