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不死的老同学

这篇文章写于八年前,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军校毕业35周年,略加修改,选择在发出。

上个月,当年在南昌陆军学院的同班同学H,为儿子举办婚礼,通知了部分同学,也为同学们再次相聚提供了一次机会,福建、江西、安徽方向都有同学过来,一共坐了四桌,非常热闹,也为H同学儿子的婚礼增添了不少热烈的气氛。

和秋生一起合影的是在陆军学院时一个班的同学,当年我们在一大队三中队二区队五班,全班共12人。

同窗三年,同学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毕业后大家奔赴福州军区各部队,虽然相聚很少,但这种情感却愈存愈浓。转眼毕业近三十年了,班上12个同学除了一名牺牲在对越反击战战场外,其余的都基本转业地方工作,只有H仍在部队干。

照片右侧的是同学Z,个子和秋生差不多,列队时我俩是并排,教室里我俩是同桌。Z在学院时学习、训练都很刻苦,军事课目成绩都不错,尤其是单兵战术,灵活、反应快、身体的协调性非常好。理论类课目稍弱,但因刻苦,成绩也还不错,因而连续二年被评为优秀学员。

毕业那年,军委决定组织部队和院校毕业军官上对越前线轮战。记的当时毕业典礼的阅兵式、分列式刚刚结束,所有毕业学员立即被封闭,不得外出,传达轮战命令,同时宣布任职命令。

三中队九个班,共有16名同学被选上参加对越轮战,我们五班一共上了4位,成为全中队参战最多的一个班。其中分配在一军一师一团的吴日新同学是全中队要求上前线最强烈的一个,85年1月1日在老山前线111号阵地的战斗中,一枚火箭弹落在他身边,当场壮烈牺牲。Z同学也是16位参战的同学之一,回来后,二次见面,大家都未提及参战之事,只知他也是大难不死,差点牺牲在老山前线。

次日中午,同班Y同学请我们到了一家越南风味餐厅吃饭,餐厅的包厢里放置了一些越南物品,其中竟然还有一顶越军的军帽,这个不经意的一个安排,让从南昌来的Z同学突然睹物思情,谈起了当年参战在老山前线大难不死的往事。

南越、北越的啤酒

当年,中越双方在老山前线的战斗,是对越反击战后期重要的一个阶段。

经过了一整天的战斗,敌我双方从白天惨烈的攻防战进入了夜间的对峙状态。Z带领的一个加强排坚守在**高地。这个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安排好夜间的警戒哨位后,Z随手摘下钢盔放在一旁,准备休息一下,以应第二天的恶战。不料,一股越军趁着夜暗向阵地偷袭,一枚拉了弦的手榴弹向Z迎面砸来,瞬间击中毫无准备的Z的头顶,顿时血流如注,手榴弹从Z的身后落地,“轰”的一声,在Z的身后爆炸,Z应声倒地......

万幸的是,手榴弹从Z的头顶落下后,掉入了Z身后的乱石缝中,爆炸的冲击波和弹片从后侧将Z击倒,Z从腿部到背部都被手榴弹碎片击中,Z大难不死。

......

Z只说到此,因故被打断了,席间再也没机会听他说完,只待今后有机会时继续让Z给我说完整。

夜战本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但数十年的和平环境,我军善于夜战的传统丢的差不多了,而越军与外敌交战几十年,各种战法运用娴熟,白天隐蔽在高山中的越军把我方的宿营和兵力配置看得一清二楚,而晚上我们又画地为营,坚守营地而不到营地外主动出击,这样一来,摸清情况的越军就如鱼得水,在营地周围行动自如,占据了主动,所以对越反击战夜晚基本上还是越军的天下,夜战中我军吃亏的事还是不少。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大难之后未必真有后福,但“死”过一回的人,对生、对福肯定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会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生活的道理,遇事会更加淡定,处事会更加宽容......,这应该正是大难之后获得的后福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难不死的老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