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用语言代替哭泣。

坚持学习分享第331天,2018年7月10日,星期二。

案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吃饭的时候不小心被烫着了,父母会这样安慰孩子:“这饭真不好,把宝宝烫着了,宝宝不哭,我们把它倒掉。”孩子走路不小心被石子拌了个跟头,结果孩子还没哭,妈妈就跑上去说:“宝宝不疼,都怪小石子,咱们把他踢开!”

案例分析:上面的两种场景可能会出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孩子放声大哭。其实这就是误导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在孩子学习语言的敏感期。我们不仅要学习一些具体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方式。上面的父母向孩子传达了错误的因果关系,孩子被烫着或者摔倒,与饭和石子是没有关系的,这是这本是孩子自己不小心造成的。而且孩子也没有把原因归结到其他的事物上面,但是父母却自以为是地帮助孩子开脱说了那么多“道理”。

其实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孩子语言的感受期,这个期间孩子不会说,但他却能感受到语言。第二个阶段是孩子的语言形成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是通过重复和模仿来达到语言。所以说在第二个阶段,家长传达给孩子怎样的思维,孩子就要用怎样的思维来处理遇到的事情。如果父母给孩子引导,用语言来代替哭泣的话,效果就不一样了。

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当孩子的玩具小汽车滑到柜子底下孩子够不到的时候。孩子首先是哭泣。你妈妈说:“洋洋,告诉妈妈要什么,说完妈妈就给你拿。”孩子说“汽车”。“宝宝乖,你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小汽车,妈妈马上就给你拿。”孩子重复了这样的话。然后孩子拿到了妈妈给他的小汽车。又有一次在客厅,突然停电了,但孩子却没有哭。只是一直在喊妈妈:“快来,我怕。”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学会用语言来代替哭泣了。孩子语言敏感期的时候,不仅要教给孩子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控制语言表达的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孩子用语言代替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