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看完《花束般的恋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来是这段爱情故事拍得太好,细节满分,好到不需要感同身受也能被其深深影响。
二来是自己真的很久没看过纯爱情片可以如此优质,久到恍然间回想上一部,甚至可以追溯到《泰坦尼克号》去。
其实框架结构很简单,甚至有人评价有些矫情和俗气,但就是这样一部看开头就猜到结尾的片子,没有车祸失忆和生死离别,让豆瓣打出了8.7的高分。
我真的好佩服编剧,能用这样温柔细腻的笔触,描绘一段虽有遗憾但依旧美好的爱情。
男主小麦和女主小绢相识于没赶上末班车的一个晚上,他们畅聊各自的兴趣爱好,发现居然惊奇的一致。
小绢说,小麦的书架简直是自己的翻版。
志同道合让他们两个人火速进入热恋,学生时代里爱情所有美好的模样,他们都有。
想法和思维几乎完美同轨,他们两个人甚至没有意见不合,更不要提吵闹打架。
但迈入社会后,小麦找到了一份忙碌的工作,他没有时间与小绢分享喜欢的书、电影和游戏。
最重要的,是他的想法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
而小绢一如既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两个人渐行渐远,最终选择和平分手。
再见面时,两个人的身边都有了新的伴侣,他们在向左走和向右走的时候,背对着彼此招手告别。
是的,没有烂俗的剧情让他们破镜重圆藕断丝连,最终他们只是成为了彼此日记里偶尔会想起的过客。
电影开篇就已经告诉我们,他们两个人的结局是以分手告终。
漫画完结了,喜欢的面包店关掉了,一路看着成长的组合也解散了。
如果这些都不发生,他们会不会分手?
还是会的。
原因呢?
纯粹的爱情,都会败给两个字。
现实,金钱,面子,自尊?
也许这些都是原因。
但叶秋臣认为,是“距离”。
这个距离,不能高高在上简单理解为赚钱的鄙视收入少的,也不是地位之类的悬殊带来的自卑感,而是心的距离。
其余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妥协,都可以通过一方的退让来完满解决。
但“距离”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改变的。
学生时代,爱情涉及的因素较少,相对而言非常纯粹,只需“我喜欢你”&“你也恰好喜欢我”即可。
不用担心生计问题,没有柴米油盐的烦恼。
他们的心,没有距离。
意见,几乎没有分歧。
但我们都清楚,学生时代的美好不会永远延续下去。
在他们毕业找工作开始,故事就已经进入了转折点。
小麦的爸爸将他的生活费断了,小麦的画稿单价开始变低,他不再有收入,但还要维系基本生活。
于是小麦和小绢的咖啡,变成了速溶版本。
找了很久的工作,小麦都没有机会,直到他被现在的公司录取。
他很拼想多赚点钱养家,由此也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过去看漫画,现在转而去选那些教导你如何成功的书。
他不理解为什么小绢依然还能活在学生时代的美好里走不出来,因为现实就是残酷的。
如果小麦没有变,他们两个人依然会是最合适的一对。
日子或许过得苦一些,或许连速溶咖啡都喝不起,但他们依然内心富足且快乐。
只要没遇上需要大钱的急事,这样的小日子他们也是会满足的。
但我一直认为小麦没有错。
变得现实了并没有错。
但你能说小绢错了吗?
不,她也没有错。
毕竟当初吸引彼此的,正是这些相同的想法和爱好。
他们都没有选错,只是一个变了,一个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追求极致的爱情。
心的距离被拉远了。
在小麦决定转变的时候,他们的爱情注定只有两种结局。
分手,或者结婚。
两个人在饭店那场分手戏,我看哭了。
短短几分钟,让他们看到过去坐的桌子被别人占了,看到另一对年轻人就像曾经的他们,看到小麦为了能挽留小绢,说着“我们结婚吧”。
一开始,他们都是打算分手的。
但小麦舍不得。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
我脑海里突然响起了莫文蔚的这首歌,恍恍惚惚地唱了很久。
小绢看着那对情侣,聊着与他们过去相似的话题,喜欢的歌,喜欢的书,不谋而合的一切。
她哭了,哭的是她也曾经找到过这样的人,但这个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再也回不来。
面前坐着的,只是长得一样,但灵魂完全变了的另一个人。
石头会输给布,过去的他们都不懂。
他们以为石头会击穿布,所以布才是输家。
但后来的他们,慢慢接受了这个规则,所以小麦通过石头剪刀布赢下了猫。
他说的,是“我长大了”。
他不再是过去那个小绢喜欢的男孩子了。
叶秋臣认为这部电影最好的设计,是在后半段。
如果说两个人相处的矛盾呈现一种正态分布的趋势,那么最开始蜜恋期的值最低,接着逐渐升高至顶点,后来慢慢回归到原始水平。
分手后的三个月,因为没有马上找到可以搬走的房子,于是小绢和小麦继续住在一起。
他们一起吃了饭,看了电影,就如同恋爱前的暧昧一样。
接着,各自搬走。
回归陌生。
再遇见时,完全释然。
挥手告别。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曾经有个我们。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