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人民日报官微第一时间传递出“五一放假4天”的消息。微博一发出,整个互联网的温度瞬间飙升了十几度。之后的一小时内,去哪儿网机票搜索量迅速飚升,国际航线机票搜索量,更是暴涨10倍。
对于行程早已了然于胸的人,此条消息,不过是先前计划中的一个里程碑。3天变4天,面对这莫名多出的一天富余,只需稍稍调整计划,便可安心的享受。
尚无规划的人,有些则心情浮躁,对这从天而降的福利,手忙脚乱的翻寻各种景点信息,生怕错失良机。
还有些人面无表情,似乎假期与他们无关。他们以一贯的淡定回应:哪里人都多,与其出门人挤人,不如宅家,修养生息。当被问起:假期有什么打算时,心里开始变的矛盾。面对对方无害的问题,既不想虚伪的编织谎言,又不想显得自己无聊。因此,“还没想好”这句话,成了最万无一失的回答。
01
从激情满满盲从,到处心积虑的走秀
哪怕假期尚远,网络上铺天盖地,令人心神荡漾的旅游文案,早已在不停的撩拨,很多人那颗不甘平庸的心。
“XX是人生100个必去的地方之一,不去人生岂不是白过了。 ”
“XXX,追求自由的你,在不旅行,就老了”
“你和XX之间,只隔着一张火车票”
利用假期外出旅行,出发的初衷,或是为了开阔视野,又或是旨在增长见识,也可能缘自心中某个一直未曾实现的梦想。
一个人带着相机,独自远行,尽情的享受忽然出现的奇景带来的惊喜;与朋友家人一起,结伴而行,推心置腹的说些,平日里难有心情或时机才会说的话。无论哪种,都不失为一种奇妙的体验。
我们来到陌生的地方,与陌生人交往,体验异样的风土和美食。怀着兴奋与新奇,参与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生活的态度,从此发觉不一样的世界。
没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事了。
然而,事实却有时令人嘀笑皆非。
网上曾有报道,有人趁节日外出旅行。去网上四出盗图,目的地明明阴雨连连,发出的照片却艳阳高照。最后还煞费苦心的精心编排,看似感受“颇深”的文字,只为装裱一条金碧辉煌的微信朋友圈。
这不禁让人想到,某些“机智”的步数达人,为了步数登顶,占领朋友圈封面,较劲脑汁。最后想出,将手机绑在自己的爱宠狗身上。
就差让狗代替自己跑马拉松,周游世界了。
他们出发,只是为了不显得那么“没见过世面”;只是用匆忙的行程去实践“说走就走”的洒脱。他们从不仔细查看攻略,从不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
每次问他们,旅行有什么感悟。
他们只会告诉你,那里的山有多高,却不会告诉你那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他们只会告诉你,美食真TM好吃,却从不曾了解,美食背后的来源演变,代表的含义。
他们只会告诉你,那天的阳光有多好,路上人有多挤,却从不告诉你,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从此多了些什么。
在他们眼里,为什么出发不重要,来自社交圈对自己的评价才重要。这些看似天衣无缝的走秀,在转身的一刹那,他们背对的,是他人看穿后,面不改色的嘲讽。
拥有众多到此一游的照片,并不能成为你阅历丰富的证据。对生活的感悟,才造就了你处乱不惊的沉稳态度。
02
我们是如何成为一只快乐的猪的
先感受一下这个画面:
假期的第一天,你一觉醒来。睡到自然醒的舒畅,让你几乎不想翻身。你慢慢睁开眼,伸出手点亮了枕边的手机屏幕,此时10点过半。你慵懒的挪动身体,换了个姿势。接着解锁手机,漫步目的地在各类APP中来回切换。时而回个群里的信息,时而刷刷朋友圈,时而看看小视频,不知不觉过了半个多小时。
直到脑海里的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差不多可以起床了。于是你起身穿衣,简单的洗漱后,再看一眼手机,已经11点半,午餐的时间到了。索性下楼,随意的吃了个快餐。
饭后回到家,打开电脑,百无聊赖的点开了一堆网页,看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有趣的事。你随便找了部电影开始看。1~2个小时后,电影结束,忽然觉得有了些睡意。于是关掉电脑屏幕,歪倒在沙发上睡着了。
再次醒来时,已接近晚饭时间。没有怎么出门,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几天的假期,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过了。
心里暗叹时间流逝的同时,忽然有种虚度光阴的莫名恐慌感。
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无需否认,你必定有过这种感受。说出此话的人,还不止你一个。
一种很常见的理由:时间太短,哪儿也去不了,不如在家休息;或者说,就算出发,如此短的时间内,玩不好,不如干点别的。
在他们眼里,干些“正事”,是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等什么时候有了大段空闲,一定会好好规划,认真去做。因此,那些真正有价值,值得花时间的事,就这样从任务清单中被划掉,永远失去了开始的机会。
而所谓的在家休息,干点别的,最后成了假期中每天的无所事事。
当别人一步步达成预定的目标,自己仍然一事无成时,他们可以堂而皇之的大声安慰自己:不是因为我不想做,而是时间不允许。
时间从此成为一种进行自我欺骗,逃避内心的内疚感和自责的借口。
苏格拉底说过,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越逃避,就越拖延,他们从此选择一种像快乐的猪一样,以一种被喂养的姿态活着。
03
你愿意当消费者,还是创造者?
雷蒙德 卡佛曾经在一篇随笔中写到:
我们能够带进坟墓里去的,归根结底,也只有已经尽心尽责的满足感,以及拼尽全力的证据。不要辩解,不要为自己开脱。不要发恼骚,不要找借口。
刚接触摄影那会儿,自己就像个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每天都在兴奋和新鲜感中度过。下班之后,不再按部就班的吃饭回家。
能走路的话,绝不选择坐车。因为步行,我才有机会预见和注意之前不曾留心的各种生活的细节。背着厚重的相机和镜头,一路走走停停,从未觉得疲惫。
通勤路上的空闲,所有的周末和法定节假日,我几乎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全都用来拍照。摄影成了自己消费时间的唯一方式。
我没给自己任何的理由和借口。哪怕只有一个小时,我也会选择端起相机,不停的按着快门。很多事后,为了拍出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来到一个地方,支起三脚架,耐心的守候4~5个小时。碰上天气不好,就告诉自己,今天拍不好没关系,等天气转好,重新再来。就这样,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场景,接连去了4~5次,就为等待不知何时才会出现,但又会转瞬即逝的那一缕光线。
我不再去羡慕,别人在朋友圈里拍着美食,秀着恩爱,以及茶余饭后吹得各种牛逼。能拿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比任何一种炫耀更酷。
学习摄影之前,我的空闲时间,几乎只是一味漫无目的的刷朋友圈,看小说,追美剧,和一个在大街上看热闹的吃瓜群众毫无区别。除了过程中的惊呼和哈哈大笑,过后从此与我的生活再无瓜葛。
但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单纯的消费者成为了一个创造者,从此不再去单纯的消费别人生产出来的内容,而是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
每多一张自己满意的作品,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充实。时间,从此变得鲜活起来。
我从一只快乐的猪,变成了一个“痛苦”的人。
04
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度过自己的每一分钟
我们总在不断自我提醒,时间的珍贵,却从未停止对时间的挥霍。
本该用来锻炼身体的时间,却选择久坐电视前追剧;
本该用来陪伴家人的时间,却选择拿着手机刷微博,逛贴吧;
本该用来努力学习的时间,却选择对着电脑打网游。
人生的意义太过深奥玄妙,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成为苏格拉底那样的哲学家,也无法变成孔子那种名垂千古的思想家。
但时间最是公平。它随时都有可能由于我们的改变,而变得富有内涵。
还记得蕾秋·乔伊斯那本著名的《一个人的朝圣》么?
虽然哈罗德独自上路,但他的旅程并不孤单。一路上与加油站女孩、旅店客人、酒保、远足的男人、医生、骑自行车的母亲、公关代表、朝圣者等各种形形色色人物的相遇,带给了他那暮年的生命诸多丰富的希望。在愈加行走的过程中,逐渐的贴近生活的本质。
就像书中所说:
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的事物。。。
你并不需要像哈罗德那样,独步几百公里,穿越整个国家,又或是像虔诚的宗教信徒那般开启朝圣之旅。那些旅途过程中,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才会让我们灵魂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厚重。
用文字的方式详尽的记录下这些真实的际遇,还有我们的所思所感,甚至分享出去。哪怕我们只到过一个地方,哪怕只要一天,哪怕只有一篇文章,也远比肤浅的朋友圈炫耀更有价值。
除了旅行,我们的生活里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花时间的兴趣爱好。喜欢摄影,喜欢写作,喜欢演讲,喜欢烹饪,喜欢读书,喜欢。。。。
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并用长期的努力去坚持。不用在乎某次的时间长短,也不必担心别人的评价。一天也好,4天也罢,每一段时间的积累,每一次值得骄傲的小成就,都会一点一滴最终成为我们生活的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