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摘记18)----钟启泉著

18.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

一、从“行为主义”到“活动理论”

★ 学校中学科教学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以这种活动作为源泉,引发学生的文化性发展

☞梅尔扎克:“痛觉”未必是身体(物理性)伤害的一大变量,必须同文化或是以以往经验、社会含义联系起来考察。

☞赫布(加拿大心理学家):学习是反复经验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构成了循环回路系统的“细胞体”以及这种细胞体的相继产生而形成的突触,从而促进了知觉与思维。

★ “活动理论”也叫“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它作为“一种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横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亦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分析的模式”、“一种社会历史分析模式”、“一种中介行动的理论”。

★ 活动——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鲁宾斯坦(活动理论先驱):人类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活动”的基本形态(劳动,学习,游戏)之中研究这种现象。

★★ “活动”的四个特征:

● 活动总是由主体实现的。亦即,是由共同体的活动所提供的主体来实现的。

● 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亦即,与其说是必然的、纯粹的、象征性的、架空的,不如说是基于客观的内容之上的。

● 活动总是创造性的

● 活动是独立的。亦即,共同体的活动是承认这种独立性的。

☞《苏维埃心理学词典》中“活动”:主题与周遭世界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在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客体的心理表象得以表征与具体化。

★ 苏俄心理学的特点:

• 心理与活动统整的客体

• 发展原理与历史主义原理的引进

活动的主体性表现:

第一:所谓“活动”是指人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通过在心理学中引进“活动”的范畴,说明人类受外部客体的制约,特别是受社会环境的制约。

第三:在活动的过程中,“主观性”亦即“意识”得以产生。

★★ “活动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一、工具的使用。人类是以工具为媒介作用于外部世界,从事生产活动的。

二、“沟通”概念的引进。人在直面客体进行活动时,不是个体进行的,一定是同他人一道,而“沟通”是螺旋式地展开的。

【感悟】在教学活动中,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作用于外部环境,通过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彼此之间交流,互补,修正,应用语言等媒介同他人一起开展教学活动,呈现一种螺旋式地上升,实现彼此之间共同的收益。在活动之中,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形成一张人际关系网络,是沟通让彼此之间更加容易的开展活动,主客体之间共同收益。

二、教学的“活动理论”的发展及其关键概念

☞恩格斯托姆区分了三代活动理论:

• 第一代活动理论:把人类行为视为指向目标对象的行为,揭示人类行为首先是以工具和语言,符号,意念和技术之类的“人造物”创造与使用为中介的。

• 第二代活动理论:引进了规则,共同体,和分工等三个核心要素,从而把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凸显出来,并且强调存在于活动系统中的矛盾对于变化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第三代活动理论:提出了“学习者集体”和“高级学习网络”的概念。

★ 恩格斯托姆第三代活动理论的特征:

● 突出了以集体性的,作品中介的,对象导向的活动系统作为分析单位。

● 注重活动系统的多重声音

● 注重活动系统的历史性,即要从活动自身的历史中探寻活动的问题和潜能

● 活动系统中的矛盾是变革和发展的源泉

● 活动系统在发展中可以进行拓展性变革,成员在面对面能进行反思和寻求变革,从而推进整个系统的的质的转换。

★ 儿童的心智活动:指学生人格的内在特质与侧面活动中通过活动得以形成,是“活动得以更加自立地定位与调整的心理构成要素之总体的”发展。

★ 所谓社会经验,就是利用并创造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手段与方式;所谓“习得”意味着这种社会经验转换成学生的人格素质。

★ 教学是一种借助配置特定活动而引发学生发展的“组织化的社会环境”。因此,应当说,教学中的学生的发展是依存于“教学”这一社会环境的状态的。

★★ 教学设计的“集体性主体”区分两个水准:

一、设计课程与教学的“集体性主体”,即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编织者

二、直接实现教学活动,通过个人与个人的相互作用构成教学过程的“集体性主体”即教师与学生。

【感悟】教学活动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心智发展,用维果斯基的观点来看,教学通过正确的组织,教师引导,活动得以发展,而在此过程中,人的智力心智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环境,周遭世界,社会文化都可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心智的水平。其次,教学活动的开展,经验实践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基于经验的教学活动则更易于开展。

三、教学的“活动理论”:实践“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框架

★★合作性学习活动的价值:

1.合作学习活动可以为每个成员提供良好的知识资源,使每个成员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合作性学习活动通过“知识交换”过程,使得每个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知识比较得以实现。

3.合作性学习活动有助于恰当地评估自己的知识水准

合作性学习策略

1.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明确“合作学习”对于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与集体发展该有哪些具体的目标,学习小组的组织应当考虑学生学生借助“合作学习”可实现哪些要求。

2.课题的设定必须要求学生展开合作作业。

3.应当周密的考虑原有的学习基础,性格特征,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尽可能把处于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组织到一起。

4.合作作业的要求必须循序渐进,学生是逐步地学会合作学习的方式与方法的。

5.在学习小组的合作作业中,大体总是由一名学生发挥领导作用的。

6.合作学习是靠学生自己习得的。

【感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真正的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另外,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的最佳教学效果,在40分钟内最大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益,因此采用此种教学策略,值得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在但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要想取得较为成功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较为苛刻。首先,教师要针对每堂课中合作学习的目标进行前期的规划与制定,依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和现有的经验合理组织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构建主义的观点。另外,合作学习的对大优势在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小组之间彼此交流沟通,相互作用,相互补偿,相互修正,共同获取知识,在此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性,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摘记18)----钟启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