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零售业务的探索

2017年底来到环球捕手一开始负责对接一些微信生态的业务,后来开始作为了捕手旗下社区团购业务——小区乐的PM,完成了业务从0-1的搭建,到现在300多人。最近刚离开平台,短暂停留北京开始新的个人成长旅途·。

所以本次的分享主要围绕在海南前思考、在杭州后以及带一个小规模团队的一些心得所展开的讨论。

我刚上海南岛的时候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在2013年中旬的时候学校要注册一个官方微信公众号——海南大学公众号。那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微信运营以及微信生态。

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做“早起小分队”,是最早一批写了接口做早起打卡运营的人,做得比较成功两个月的时候就做到了5万粉丝。但是后面微信把订阅号和服务和服务号折叠了之后,打开率从百分之30%一下子降到了个位数,那个时候年轻的我就“断定”这个事情是做不了的!

但是后来的2016年中旬的时候同道大叔、新世相、咪蒙这些头部公众号才真正做起来。2017年初的时候靠着其他项目赚了点小钱的我又重新杀回本地公众号领域,因为之前一直很痛惜自己没做起来,所以2017年的时候执行的非常坚决一跃成为了海南本地最大的公众号,目前收益情况还行,主要是受其他feed信息流的影响比较大。这个事情我个人的总结主要是三点:

1. 一个新的机会来临的时候肯定没有前人可以模仿,如果傻一点反而会有更好的收获;

2. 一个事什么时候做都不晚,只要努力做多遍一定会产生质变;

3. 要去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眼光去赌未来2-3年的时代拐点,如果没有能力自己做可以考虑跟着团队一起做。

在2013年到2017年初我主要是做电商,由于海南是一个岛,所有物流运输都需要通过轮渡完成中继,加上海南工业不发达,所以所有电商产品大多数以水果为主,我人生第一波大规模发水果是在学校内搞了一个助农大赛,15天卖了15000多箱。

后来我又发掘了海南的古法红糖和椰子油这两个单品。4年的时间靠着这两个单品完成了人生在海南的基础原始资源的累积。这个阶段由于海南有博鳌亚洲论坛,恰逢提出万众创业的口号。

我就成了海南那一批里面被标榜的人,由于学校也愿意给平台,通过海南这个平台见了很多场面性的东西,包括政府层面、海南本地商业层面以及媒体资源方面。

再后来由于和海南省某机关成立了混改制公司,所以我开始做一些助农方面的活动,从助农开始我就密集地同公众号大v们开始接触,了解了内容电商的基本逻辑,并且创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即通过小红书种草、内容电商带货、流量电商拉量、线下渠道收割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

运用这套体系,我顺利的把椰子油以及助农产品做到了流水5000万/年。同时和国内所有大型电商账号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的体会是:

1. 在一个小三线省会城市只要你在一个细分领域努力很多人都会知道你,资源会形成头部聚合效应;

2. 当你要做某一个品类的电商单品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营销能力,还要掌握全产业链布局能力,不然很容易你拉动了一个行业但是底层的最大利益和你无关。我就是把海南椰子油和红糖真正拉起来的人,但是一开始撇脂定价收获利益之后,并没有完成底层搭建。导致最后做大宗贸易、和oem的加工厂吃了最大的红利;

3. 助农是一个生意性的东西,底层劳动人民是质朴可爱同时也是卑鄙的。在轻微的价格波动面前最容易倒戈的就是最初那些朴实的人,履约能力很差!

关于助农行业我写了一篇文章《带你扒开公益的皮了解助农电商的真相!》

带你扒开公益的皮了解助农电商的真相!

最后聊了一下我在杭州的一些收获,来杭州最早是因为接触老板,即环球捕手到老大——潇账柜,那个时候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觉得自己想要离开海南。

真的要离开海南?还是要真的留在小岛?

当时我对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复盘,如果我在海南再呆10年,我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可以有能力承接政府项目做点小工程的生意人。我渴望去浪潮做欢的地方体验一下生活。

于是乎我就进入了捕手,作为知名度刷屏公司,我进入捕手的时候开始学习很多知识,从大盘业务到细微颗粒度的组织架构,很有幸能够看一下百亿级规模的电商公司所面领的困难与挑战。

这个时候我的总结和反思就偏向管理和运营了:

万字长文:留给三线城市创业者的风口还有133天

谈一下在捕手的认知:

1. 杭州的创业环境尤其是电商的人才梯队是非常好的,这里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中国的生意是如此折叠》

中国的生意是如此折叠

2. 电商公司,尤其是平台型电商公司最重要的还是供应链的组合能力,以及供应链形象。平台型电商公司尤其是pop之后运营人员的思维和格局面临着新的挑战;

3. 团队上了500人之后,创始人的使命愿景、团队的核心价值观还是要尽早体会,不然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可人工成本;

4. 到了今天不存在永恒的商业模式,团队如果没有保持一定灵活性,会在下一个拐点来领的时候被打败。

后来由于社区团购的风口,整个集团内部孵化了——小区乐,我有幸成为了这个项目的pm经历了从0-1整个团队的周期。作为一个地推型互联网项目。处在这个年龄有幸对中国零售行业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知。

主要经验教训与总结体现在团队搭建以及组织管理上:

1. 由于线上成本越来越高,基于美团这批地推型企业的基础人才,现在大多数线下规模性生鲜行业都是在用砸钱的形式进行业务拓展。

2. 在风口期的行业其实是一个比较难管理的状态,如果你精细打磨内部管理流程,可能你的竞争对手会把市场占有率提升,在融资上超越你从而产生质变,如果你不打磨内部流程选择直面硬钢,就会有ofo和摩拜的惨剧,最后ofo和摩拜开的几百个城市现在回过头看来没有什么意义。

3. 个人主要是专注在团队招募、管理、以及信息的传达的高效上。

4.很多群友是在混迹网赚圈、裂变圈的,由于业务线以及个人发展方向,慢慢地你会发现,业务的成功在中后期同领导者对于业务的理解关系已经不大,而是整个组织是否在领导者的有效管理之下前进。如果能把网赚的思路用规模化的大厂行为操作,就很容易做起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对新零售业务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