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2.4孔子的人生图谱!

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即我,孔子自己。孔子(英文:confucius,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邹邑(今山东济宁市曲阜市东南的尼山镇鲁源村)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世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他删定《诗》、《书》、《礼》、《乐》,编《易》、《春秋》,在世时,他被誉为“天纵之才”、“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评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不过度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主张“富民”政策。

      孔子主张加强军备,但反对不必要的战争,大力发展经济,教化民众。

      孔子的思想囊括修身、婚姻、家庭、交友、从政、军事等各个领域。是西汉汉武帝之后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孔子兴办私学,突破官府教育垄断,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多达三千人,有贵族子弟,有平民百姓,年龄差距也很大,其中贤良之才有72人(一说77人)。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学”和“思”,“学”和“习”,“知”和“用”相结合。

      孔子要求学生“内圣外王”,学生走上社会之前要先做君子。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内在品德不好,走出社会后是对社会有害的。

      孔子要求每个学生学成之后要回报社会,报效祖国。历代文人都以孔子思想为指导,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孔子有从政经历,做过鲁国中都宰,司寇等官职,政绩斐然。孔子在外交方面也有突出表现。

      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迫离开鲁国,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14年,期间经历坎坷,九死一生,但孔子性格坚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愈挫愈勇,但终因各种原因,他没有得到重用。

      回到鲁国后,孔子被尊为“国老”,成为统治者的治国顾问,同时,他潜心写作、为《诗经》正乐,直到去世。

志:意也,即意向,意愿之意。小篆从“之”、从“心”,会心所向往之意。如《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后延伸为志向,如曹植的《杂诗》:“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志后也引申为“记住”、“记忆力”。如:博闻强志。

立:住也,即站住。指事字。甲骨文中,“立”字就像一个人站立在地上,原意为站立,后延伸为建立,树立。

    这里是“立足”之意。现在很多人都把这里的“立”理解为“立业”,这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说三十而立,意思就是说他三十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交往,懂得了社会规范,宗法礼仪等,可以立足社会了。

 不惑:不迷茫,懂得分析事物,对事物有清晰地认知,

命:使也,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命”和“令”是同一个字,金文增加义符“口”,突出发布之意。

    后延伸为性命,生命。古人认为,人的穷通祸福,社会的兴衰更替都是上天的安排,所以“命”又延伸为天命,命运。本文的“天命”指上天安排的使命。

耳顺: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这是对“耳顺”最早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南北朝时的皇侃《论语义疏》:“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侧,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顾曰耳顺也。”其中意思跟郑玄同。

      刘宝楠《论语正义》曰:“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人之学,可知人也。”其意也同郑玄。

      俗话说:听人听声,锣鼓听音,能知晓语言之间的微妙之处,弦外之音,聪明的人都可以做到,未必要到达六十岁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以上的解释有点牵强!

      清代的焦循《论语补疏》曰:“耳顺即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者。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

矩:规矩,会意字。甲骨文中,“矩”像一个人手持一个筑杵(建筑时,夯墙用的木杵)。

      建筑需要一定的尺寸法规,所以“矩”引申为规则,规矩。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规行矩步,安辞定色。”

      墙要先用木板围成长方形后,再用土夯实,所以“规”延伸为画直角或者方形的工具。如《荀子》:“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我十五岁才立志要好好学习,三十岁时就立足社会了,四十岁时目标明确,不再迷惘了,五十岁时理解了天命,六十岁时,不爱争执计较了,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不过不会逾越规矩。”

    这章内容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简短总结。他十五岁时才立志要好好学习,算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了。

    那么孔子在十五岁之前做了什么呢?史料有作零星记载。生活贫穷的孔子不但学会了各种生活技能,还学驾车,射箭等技术。

      孔子认为,老人要有老人的样子,应该守规矩,懂礼貌,为年轻人做出榜样来,他曾严历批评自己的老朋友原壤(因行为不端):“老而不死是为贼。”

孔子的童年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善武,曾担任陬邑大夫,与鲁国名将狄虒(sī)弥、孟氏家臣秦堇(jǐn)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其中的“野合”有野外交合的意思。《诗经》中有大量描写青年男女在河边、山间、城角、树林等地约会的诗句。

      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等等。在春秋时期,“野合”是很流行的。

    但是,这里的的“野合”应该是指66岁的叔梁纥与16岁的颜氏,还没有正式举行婚嫁仪式,就同居生子的意思。后人为了渲染“野合”一词,杜撰出了一个孔子出生于山洞的故事,现曲阜尼山有“夫子洞”。

      梁叔纥的正妻施氏,名曜英生了9个女儿,没有为他生一个儿子,于是梁叔纥就娶了个小妾,生了一个儿子,但一只脚有残疾,走路有点跛,所以叫孟皮(跛)。按照礼法,不能承嗣。

      于是,叔梁纥到颜氏家族去求婚,颜氏家族的颜襄有五个女儿,都还没有出嫁。颜襄征求女儿们的意见说:“你们谁愿意嫁给陬邑大夫叔梁纥?”

      其他的女儿都不应声,只有最小的女儿颜征在回答说:“作为未出嫁的女儿,她所要做的就是听从父母的教导,父母说什么,就应该遵守什么,又何必问这些呢?”

      颜襄听了颜徵在的回答,感觉非常惊奇,于是就将颜徵在许配给了叔梁纥。

      由于年纪大了,叔梁纥担心自己不能让颜征在怀孕,于是到尼丘山(在今曲阜市东南,后因避孔子的讳称之为尼山)去祈祷,归而受孕。

      为了纪念尼丘山祈祷一事,孔子出生后起名为丘,字仲尼。

      到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去世了,孔家的人对孔丘母子很不友好,于是颜徵在就带着孔子回娘家阙里(今曲阜市阙里街)去居住,孔子弟子有9个姓颜的,估计大部分是阙里人。

      颜征在靠给人拆补浆洗、编草鞋、做零活维持生活。

      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意为他年幼时,家里贫穷,什么苦活都干过。

    大概有扫地、做饭、洗衣、种菜、种粮、挑担、推车等家务劳动和给人放羊、放牛,甚至别人婚丧喜事时做吹鼓手之类。

    曲阜是鲁国国都,孔子从小对祭祀、迎宾、外交等礼仪耳染目濡,所以他从小就对礼仪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孔子的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之人,常常会向孔子讲述光荣的家族史、父亲的英勇事迹等,激励着孔子。

      孔子的外祖父颜襄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也常常会敎孔子学习《周易》等文献知识。且孔子天生秉赋异常,记忆力非常出众,因此颇得他外公颜襄的喜爱。

      颜襄以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加上孔子自己的努力,到处拜师,使孔子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多闻而名显诸侯国,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赖辉东《论语史鉴》2.4孔子的人生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