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动物解放》有感

当我把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读完时,我在想:“是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太快,以至于忘了我们的‘出身’?”也许我读的不够透彻,也不够明了,但它却对我根深蒂固的思想——“人类优先于动物”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就现代人而言,我们一出生,就被安置在这个一切看似都那么理所应当的社会。就像人类优先于非人类的思想,人类可以自由随意地使用任何非人类的事物,只要是对人类有利的,都可以。可当我在读《动物解放》时,那些原本理所应当的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在一点一点的瓦解,直至最后的崩塌。我曾看到过小狗在被宰杀前的眼泪,也曾听到过母牛与小牛被迫分离而发出的哀鸣,甚至目睹肉猪被一把尖而又发亮的刺刀直刺咽喉的场景。我曾对它们产生同情、怜悯,但更坚定的认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更相信这是它们的宿命。直至现在才发现,一切都是“物种歧视”的使然。

在书中,无论是我们看到的残暴动物实验还是悲惨的工厂化农场,一切都是归结于人类的“物种歧视”。作者从“种族歧视”以及“妇女歧视”的角度去阐释“物种歧视”原因以及意义,但有的人却对“物种歧视”的说法产生怀疑,因为他们认为,其中两种歧视是对人类而言,人类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而非人类没有,所以不存在“物种歧视”,人类对非人类的漠视、残暴、征服、屠杀等一系列的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理所应当的。现如今,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人类对于非人类的的认知会有所改变,但在最后一章,作者对“物种歧视在今天”的描述,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物种歧视”依旧是那么鲜明可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的呢?在阅读本书中,我得出以下观点。

一、动物本身

在文章的第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许多科学家提出“利益平等”原则去反对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和“妇女歧视”,但这一项原则却不能延伸到非人类的动物身上。因为非人类的动物没有感受疼痛的能力、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没有“智力”以及没有道德等一系列与人类不相符的能力。“举例来说,女性应该有投票的权利,因为她们对未来作出理性决策的能力,和男性并无二 致;可是犬类不会了解投票的意义,因此他们不能有投票的权利。在其他许多不喻自晓的方面,男性与女性也极为相近,可是人类与动物却相差极大。”从这句引言中,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利益平等”原则为什么不适用于非人类的动物身上的原因。总的来说,就是非人类动物自己本身的身体构造、自己内在存在的差异问题。我们把非人类动物的一切行为结果都称为“动物本能”,而人类的一切行为结果都称为“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因此,这是存在“物种歧视”最为直观的原因。

无论是从神学的角度还是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可以知道,宇宙万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千差万别的存在,无论是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生活习性都是千差万别的。这是一种客客观、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存在。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同时也不是任何事物能够自己决定或者改变这种差异。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的认识和接纳这种差异的存在,而不是把它们变成为“人类至上”的理由。

二、人类至上

在第五章“人主宰一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基督教思想直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现之前,“人类至上”的观念一直都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虽然达尔文的思想后来使这种“人类至上”的观念受到冲击,可它依旧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人类至上”的思想地位。“使用一物的目的如果正是此物存在的目的,使用它即不算有罪。不完美者为着完美者而存在,本属于万物的秩序……像植物等仅具有生命的事物,均是为着动物而存在,一切动物又均是为了人而存在。因此,人类为着动物的利益而使用植物,以及为了人的利益使用动物,都不算违法。”在阿奎那斯回答基督教禁止杀害生命诫命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是一种完美的存在。植物与动物都是非完美的存在,而事物存在本身就是不完美者为完美者而存在。一切的“非完美”都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现象,但这种自然的、客观的现象却变成“人类至上”的理由

其实一切的“非完美”定义,不过是人类发挥他们特有的“主观能动性”而强加于非人类动植物的概念。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观点可以让我们知道,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它们没有优劣之别,只是存在需求不同之别。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自己的需求发挥的淋淋尽致,而其他非人类的需求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三、利益至上

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不同的需求,这是一种最自然的本能。但人类却把这种本能通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淋淋尽致,尤其是对利益的需求。这种需求,超越了道德、超越了人性。马克思曾说:“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是通过对人的剥削与压榨而逐渐积累而成的,但它不仅沾满了人类的血液,还有非人类动物的血液。换句话来说,资本沾满了一切动物的是血液,特别是对于“低等”动物而言。“人类的社会事实上是建立在亿万万动物的悲惨地狱上,而我们在这地狱上搭设舞台,歌舞升平,灯火辉煌,不听不看动物在地狱中的囚禁、镣铐、炮烙、屠杀、血流满地、横尸遍野。”通过孔祥森在后记的描述,我们可以能更为直观的看出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不断地杀杀杀、虐待虐待虐待!在文本中的第二和第三章的描述,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残害非人类动物的性命。即便有了各种法律制度的保护,但它们在利益面前,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了。就好像不过是在白纸上添了一行行黑色的色彩而已。1988年美国农业部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说,有1635,288只动物用做动物实验,其中狗140471只,猫42271只,猿猴类51641只,天竺鼠431457只,仓 鼠331945只,兔子459254只,“野生动物”178249只。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生厌恶的数据。这一份动物实验报告,更像是一种人类缺失道德的统计。

这一切的残暴行为,都是“利益至上”的结果。科学家会说:“我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做的实验”;政治家会说:“我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普通群众会说:“我们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但我们的利益与非人类动物的生命真的是不能共存的吗?都是一种你我敌对的关系吗?这一种对人类与非人类动物之间的认识,到底是正确的认识,还是人类认知的缺失?

四、教育的缺失

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我们知道家庭、私有制以及国家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也为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道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因此为了提高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类的知识水平,促进人类的认知发展。所以从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来看,它们是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但无论是我们在书中看到的还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大部分都是生产力与教育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例如书中的动物实验和工厂化农场,人类可以用自己丰富而又精准的知识对动物进行实验以及通过各种技术增加动物的“产量”,但却不会去考虑非人类动物的生命情感。对于非人类动物来说,每一种实验与集中蓄养就好像是“纳粹集中营”的存在。“蛋鸡舍的鸡是歇斯底里的。肉鸡舍的喧嚣与此还不能相比。为争食自动槽中的饲料或饮水,母鸡互相践踏,尖叫、嘶号。母鸡短暂而不停的生蛋生涯就是这样渡过的 。”这是一位记者对鸡舍的描述,他把鸡舍称为“人间地狱”。如果这里描述的“歇斯底里”与布雷尔先生研究的“歇斯底里症”一样,那么人类对于非人类动物来说,真的是一点不存在人“性本善”的体现。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如今社会现象,知识水平提高了,科技发展了,但更多的生态环境危机出现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令人发指。片面的教育,让人类对于非人类的一切事物漠视的态度只会不断地加深,不会减少。

学校并不是为了培养某一种人而存在的,而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越来越倾向于培养某一种人,越来越更专注于片面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的培养。在卢岑贝格的《自然不可改良》中对那些认为科学技术是不含有任何意识形态价值,任何情感色彩的观点进行批判。科学技术是因人而产生的,也是为人类服务的,单凭这一点,它就含有感情色彩了。

引起“物种歧视”的原因很多,除了上述的浅析,还有地理环境、人口增长、生产力、消费思潮以及一些相关的政策,都对“物种歧视”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观念。许多东西都容易改变,唯有对于思想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如果我们“人类主宰一切”的观点改变了,在一切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会显得更加的和谐与友善。与其说这本书告诫我们说:动物也是需要解放的,不如说它告诫我们动物的解放是在人类的思想解放的基础上才能被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动物解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