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5 医院一日游与负面情绪的转化

图片发自App

昨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医院里,在门诊和各个检查室里排队等待治疗。医院人很多,即使有了定点预约,拿到号码前面也总是排着一百多人。与医生短暂的数分钟相处,之前是几个小时的等候。治疗大楼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按照每平米的客流量,这里估计是我看到的最拥挤的公共场所了,而且是日日如此。如果哪一个商场有此盛况,估计运营商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在如此拥挤的环境里,我却有一份出奇的平静。倒不是因为我得的是个小病,而是看到如此芸芸众生,包括医生和病人,都在脚不停蹄地对待疾病。嘈杂中有秩序和生机,焦虑中亦有淡然和勇气。

现代时髦思潮里有人说疾病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让病人充满自责和愧疚感。也有人认为得病是病人的德行不够,如果德行够高就能免疫了。可是看到90多岁德高望重的一行禅师因病放弃治疗回到家乡等待终结的新闻,又让人困惑无解。其实这样的认知背后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人生应该是没有痛苦的,修行好了就可以驱乐避苦了。这份信念的背后深藏着恐惧之心。

哪有没有痛苦的人生?得病就是得病,痛苦就是痛苦。人生本是无常。我们不愿意面对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痛苦、恐惧、愤怒、失望等等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人生的困境和负面的情绪其实是我们最好的导师。通过它们,我们才能对人生意义有更高层次的领悟和转化。

痛苦和恐惧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感受。我们大多数人通常在觉察到这种情绪的下一秒就开始大脑飞速运转,想出对抗消除它们的多种方法,马上就采取行动了。用大脑不停地搜寻原因和解释;通过各项娱乐活动来转移注意力;通过愤怒、自怨自哀的方式表达发泄。亦或者通过不断努力精进,不断督促自己更加有行动力取得更多的物质保障和社会地位的成功。

这样的行为并不能真正地消除痛苦和恐惧,只是暂时性地压抑,把这些负面的情绪包裹在一层层的壳子里面,这样我们就不用真正去面对和处理它们。可是未来一旦某个类似的事件发生或者身处类似的场景里面,被刻意遗忘和忽略的情绪马上就死灰复燃,而且更加强烈,让我们无所适从。越是压抑和对抗,这些负面情绪越会被一次次强化固化。天长日久,当小我的心智越来越被包裹,认同这些固化的负面情绪和自动化的保护机制,我们的人生就会被自我设限和封闭起来。

真正有效的转化负面情绪是在它们升起来的当下保持觉知,不压抑不对抗。承认它们的存在,接纳它们,愿意与它们共处。可以通过深深的呼吸,把这份不安紧缩的情绪带到自己的胸口,让身体感受这份“紧”,与这份“紧”相处一会。渐渐的这份紧张会散去,平静安详的感觉会升起。通过专注呼吸和觉察肉体的感觉,我们能够减轻自我的头脑评判和紧缩的小我心智,让心胸豁达起来。

转化负面的情绪需要我们在当下的时刻保持觉察,认清楚哪些是身体上的反应,哪些是小我在心智里创造出来的剧情。我们大多数的恐惧和焦虑其实是由这些头脑想象造成的,不是真实的。保持清醒的觉察能让我们穿透这些意象不受困扰。

在感受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放下心智习惯性地对负面事件和情绪的批判和自我意见。大脑对处理当下的情绪是毫无用处的。尝试用一种更加放松更加慈悲的心态来对待自己。

在这里,我们需要一定的勇气和纪律性来面对这些负面的情绪,摒弃想逃避想对抗的惯性模式。不把这些负面情绪当成敌人和障碍,不需要急着给它们下定论,或者去纠正它们,而是让自己安于当下。只有通过真正的体会和觉察,这些负面情绪才能得到转化,我们的心才能软化下来。

痛苦、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是生而为人的普世情绪,通过修行它们能够最终被消灭吗?《平常禅》一书里有一个非常形象的答案:起先我们手里牵着一条顽强的大狗,它想去哪里我们就被它拉去哪里。后来我们还是能够觉察到狗的力量,还有它吵着去哪里的声音。可是我们再仔细看看,发现它只不过是一只吉娃娃罢了。无论这只吉娃娃怎么吠叫,我们只需轻轻地拉一下链子就足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05 医院一日游与负面情绪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