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这么多,100多万字了,却没有获得多大的反响,是的,就是在上。
同样的内容,发布在知乎上,发布在头条上每天都有上万的阅读,几百的收藏和赞扬,粉丝也是每天在不停增加,都过10万了,而且都是赞扬一边倒,但是上没有,阅读我的文章的人也很少。
本文是最后一篇,今天开始放弃~这是一个不适合写真正有用的学习方法的地方。
一点好处都没有,让你帮我把这个箱子搬到楼上去(当然你也不是我的朋友和好朋友),你会做吗?
几乎没有人会做。
那么如果给你300元钱,让你帮我把这个箱子搬到楼上去,你会做吗?
我会做,我想你也会做。
也就是说,人这个生物,如果感觉不到有什么好处,自然是不会行动的。
所以,这也是学生为什么会感到学习没劲的地方。
因为学生是孩子,但是学生也是人,也说是一大部分的学生不能明确学习带来的好处(不会懂)。
相反他们会感到,学习时间=削减了自己玩的时间,不是好处,而是坏处。
比起学习,和朋友同学一起玩,一起踢球—>很好玩,很开心&不知不觉中获得的好处:和朋友同学的关系变得更亲近。
比起学习,玩游戏—>很好玩,很开心。
等等获得的“好处”更多。
成人的世界更复杂,如果不学习将来~对于未来的好处会迫于社会压力而不自觉地去想。
但是学生的世界很单纯,能看到的只会是眼前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
而能从小为自己考虑到将来(不是一时的梦想,梦想随时会边会减弱),而且能坚定不移地去为将来做准备做计划去行动的孩子,那是非常非常非常的了不起。
孙正义就是其中一位。
但是99.9%的孩子不会把目光看向自己遥远的未来。
中学3年生还有少许可能,中学1年、2年,还有小学生则是完全不可能。
另外,梦想不可能,遥远的目标不可能,眼前的目标还有可能。
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干劲,不能从目标、梦想着手,对他们来说这就是空谈;也不能一味从外部刺激、奖励、赞扬着手,不能持久而且长期来看只会有坏影响。
有唯一的简单办法,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学习的好处”。
第一,父母要多多和学生交流,要不间断地向学生传递将来的可能性,和学习的好处。
说多了,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地会把这些事当真,当成重要事去看待,潜移默化。
比如,学生某个女生,女生成绩很好,将来可能考上好大学,学生考上了,就有机会和她在一起;学生喜欢睡懒觉,那么考上大学后就能每天睡懒觉……
当然,这些都是胡说八道,但是从学生本人喜欢的东西开始借题发挥,是不错的“让学生感知好处”的hint,总之什么都可以。
第二,学生的心是单纯的,所以几乎只能感知到眼前和现在的好处。
所以,多赞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刺激是必须的,还有可能成为让学生产生干劲的唯一方法的导火线。
只是这个奖励不能用在和学生约定上,而是要在学生获得某些成绩后给与他们的意外惊喜。
前者会导致学生“不刺激不学习”的坏结果。
第三,上面的只是铺垫,“帮助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比如在某一门课上考出好成绩,帮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信,这会成为“星星之火”积累起来可以燎原,会让孩子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慢慢走上正规,甚至到后面学习会成为孩子生活习惯的一部分”,这才是唯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干劲的方法。
学生也是人,本性中从小就有的对成就感、自尊心、甚至是虚荣心的追求是不会变的,再加上对父母关爱的回馈心理,出了成绩会想在更多的学习上出成绩,出的成绩越多就越想学,然后自主学习,自主安排,积极寻求更好的方法,直至最后变成一天不学不舒服,变成条件发射地到点学习,这就是良性循环的“成熟”时候。
老师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关照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老师也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教孩子要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学校更不能,而能且能做到的肯定是父母。
特别是小学的学生,中学1、2年级的学生,要他们自己分析自己,测试自己,从众多方法技巧中去实践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简直是不可能。
所谓的学霸们可能只是一不小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感觉到了效果,然后反复,然后形成自己学习的良性循环。
所以,这段时期的父母才是学生能否学好的关键,父母不是去学习和学生一样的学习内容,而是要积极去学习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然后关注学生的日常,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去和学生一起制定规则,去实践父母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经验等,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方法技巧,乃至生活习惯,持续能让他们能获得取得成绩的成就感,并由此带来的快感,那么就此开始,学生离学霸的距离一下子就会缩短了。
一句话,小学、中学的学生的父母要为孩子去“创造”出学习的好处,能让他们现实切实地感觉得到的好处—要让孩子从成就感的积累中去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这才是他们真正能获得学习干劲的源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