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疫情下的思考

        以往朋友圈晒的美食大都是饭店的,现在晒的都是DIY 。一幅幅垂涎欲滴的的画面,色香味俱全的煎炒烹炸每时每刻冲击着你的味蕾,呼之欲出的白胖白胖的肉包子就在你眼前晃,新出炉的焦黄色的五仁儿面包隔空诱惑着你,刚出锅的油酥烧饼勾着小手儿引诱着你,自家炸出的“良心油条”争先恐后地映入你眼帘,远在异国他乡的瑞士同学热情无比的发来红肠披萨的制作方法……这时的你早已经伸胳膊,挽袖子,跃跃欲试,欲罢不能了吧。

       做各种美食的秘笈,公众号,小视频,要啥有啥,想啥来啥,要多详细有多详细,要多精准有多精准。重量精确到克,体积精确到毫升,水温度数精确到个位数。谁再说中国人都是差不多先生,谁再说中国人讲话不精准,做事不地道,跟谁急!具体多少叫“少许”“一小撮儿”的困惑绝对不会有!电磁炉,空气炸锅,电烤箱,微波炉,做饭的家伙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代啊,物质极大丰富,应有尽有,通讯手段日新月异,地球村的居民互通有无,你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物欲横流,科技飞速发展,今天的我们真的不再匮乏吗?我们真的什么也不缺了吗?我们的内心足够安定祥和充实吗?

       改革开放以前出生的几代人,大多数家庭是双职工养育好几个孩子,还要孝顺双方老人,经济负担相当重,独生子女的家庭当时很奇葩。60后的我们长大过程中大都有过吃不饱的经历,上顿下顿窝窝头、高粱米饭,菜里油星儿光可照人,点点可数,“刘子厚,刘子厚,为什么给保定二两油”这句民谣仍然在耳畔回响,什么东西都是凭票供应,排队购买,一个锅又是熬粥又是蒸馒头,煤要是不好烧做熟饭难到家了。孩子们都是长身体,馋嘴巴的年龄段,看电视剧《父母爱情》时几个孩子每天偷着拿一块儿桃酥,再用绳子捆好油乎乎的包装纸恢复原貌,生怕姑姑发现那一幕时,估计很多人都会莞尔一笑吧。

     围着炉子边儿烤一圈胖乎乎的粉条,掏出来的滚烫炉灰底下炉上一把花生,趁父母不在家偷着崩豆儿,五分钱的酸枣面儿馋了就往嘴里塞一把牙都倒了,一毛钱的鱼皮豆嚼上一个要回味一大会儿,装在牛皮纸袋子里造型萌萌哒的动物饼干虽然干巴巴的咋就那么有诱惑力,一到周日全家人吃上一顿带肉的那叫改善生活。记得前几天有位同学说了一句话“小时候姥姥给我省下的馍最好吃”,一下子让我想起来奶奶挂在房梁上给我们攒着吃的山药干、槽子糕,瞬间泪崩,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奶奶勤劳善良省吃俭用辛苦操持的一生。也想起来第一次看到方方正正全身上下沾满白糖的青岛饼干的那份惊讶与欢喜。

        那个年月,物质虽然匮乏,谈不上精神多么富足,圣人孔子被老百姓亲切的呼为孔老二,四书五经被斥为封建思想残余,但是耳濡目染,代代传承下,每个人的内心是柔软善良的,每个人是踏踏实实安安稳稳的,每个人是尽职尽责安分守己的,每个人是有梦想和追求的,每个孩子梦里都会笑出声,每个大人掐着指头数着钱算计着每一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不仅仅是美谈。

       民以食为天!疫情之下,饮食男女,宅在家里,不能辜负了爹妈赋予的吃货才华,真个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展厨技,大快朵颐之余,我们还真应该感谢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人类不再茹毛饮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一步一个脚印像我们走来,我们是不是应该慢下脚步思考一下,我们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未来……

       痛定思痛!疫情会否改变中国人的性格?疫情过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又要大刀阔斧,一往直前地奔向崭新的明天?步子是不是更加匆忙?节奏是不是更加快速?暂停键重启后的我们会不会很快遗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一言道尽了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何把耳熟能详,头头是道的国学渗透到当今这个时代每个人的生活中是不是更值得大家思考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30 疫情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