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一本书·第22本东野圭吾《恶意》

最大的恶意不是来自语言的不堪、行为的粗暴,而是深埋于心后突然爆发的致命一击。即刻释放的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隐忍不发、默默承受的心结。这远比任何语言、行动上的交错来得更猛烈、致命。

《恶意》通过各自人物的自述或记述,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侦破进展百转千回,每一次侦破都是真相大白的时刻。但是,尽管凶手置于眼前,作案动机却始终不知。小说中既有加贺警官的表述,又有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表述,两者读起来都好像是事实。但又不是事实。最后以加贺的总结性推理,野野口修的默认来结束全篇,意味深长。

《恶意》所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样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加贺恭一郎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经过一连串的抽丝剥茧下,很快的加贺根据现场的烟头以及死者的朋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等等确定他就是凶手。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而关于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后通过加贺的一再调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源于这种恨意让野野口修杀死了日高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其身败名裂。

从未遇到这样的案子: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才是人心里最黑暗的地方,是最深的恶意。而细思极恐的是,这种恶意似乎也存在于我们身边。恶意就像生长在人身体里的癌细胞:被吞噬或者反噬,将人心笼罩在黑暗之中。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恶意,像幽灵或影子一样如影随形。恶意的生长过程,仿佛一个人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从魔鬼处获得来自地狱的黑暗和能力,把自己的人性当成牺牲,供养魔鬼。

--------------------------------------------------------------------------

愿在长路漫漫的人生中,读书成为你对抗岁月流逝的最好方式。

愿每一本书都是一道烛光,即便微小如豆,也能在漆黑的夜里,给你力所能及的光亮

唯有读书,既让你及时审视内心,又让你抬头看到诗与远方。

配图源于网络,感谢原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年读一本书·第22本东野圭吾《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