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印象之5与杂记

“五上”烟墩,每次去都有新感悟。这次去惊喜的收到300多年的烟墩大鼓老鼓,由施氏家族无偿捐赠给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这枚小鼓发现于烟墩镇沙塘村六加村尾施氏宗祠内一处角落,这座祠堂面积有几百平米,以祠堂为中心,左右后的厢房无线延伸,为群居是的古建筑群落。保存的较为完整,能看到房梁上、墙壁处、瓦沿边或雕刻着、装饰着精美的图案。

据烟墩大鼓非遗传承人施绍汉老师介绍,这个鼓估计是明代时所制。感动于博物馆的每一件乐器、为一辈辈乐人收藏、研究、储存背后的故事,也为各地乐师的传承奉献精神所感动️。

博物馆的乐器,从上一辈学者杨秀昭、何洪、卢克刚老师他们手上自80年代收集为始,将广西的各少数民族乐器及汉族经典的八音(吹打乐)收集齐全,并且于80年代出版第一本广西特色乐器研究专著《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为学界所震惊,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长吕骥先生为此书作序,并且以广西乐器学研究于1989年获得广西艺术学院第一个硕士点,此时为全国首批音乐学硕士授予权。杨老先生等一批专家为广西艺术学院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后事敬仰。

陈坤鹏老师早期任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陈老师非常和蔼可亲、他的专场为胡琴类乐器的演奏及乐器学研究,在陈老师手上,对于广西特色乐器独弦琴、骨胡、竹筒琴等等乐器的改良及发展工作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且积极探索广西乐器与西南少数民族乐器文化圈、东南亚乐器的文化共生及比较研究。

楚卓老师是我的导师,她是杨秀昭老师的得意门生,硕士毕业留校后一直跟随老师做乐器学的研究。2008年开始,楚老师带领团队开始对于东南亚十一国的乐器进行整理、收集与研究,得益于前辈学者和楚老师这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显著有一定的话语权和信任,因此有强大的党和国家、学校的支持作为强大的后盾。楚老师等人亲自前往东南亚国家,一件件将乐器从国外带回来,将它安放好、研究好、保存好。

听楚老师口述,此前从来不知道,广西还有这么大的活动膜类的烟墩大鼓,还是08年老师们去采风偶然间看到。也许是一种缘分,对于每一件乐器都有我们有缘。如同张振涛老师考察晋西北笙管乐时所看到的情况一样,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如此旺盛,它较少受到国家在场、非遗化、现代化文化的冲击,依然保存着。感叹于民间乐师的淳朴与善良,当我们到施老师家的时候,家里有什么宝贝,全部如数家珍的给我们看,非常淳朴大方耿直。没有一点社会人士的油头磨化,透露出纯真的本质。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烟墩印象之5与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