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哲学的定义:对大多数人而言,哲学本身是一个很枯燥无聊的学科。但是,如果向古追溯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人类思想史上所有里程碑式的事件都离不开哲学的思辨(比如中国历史上的秦嬴政统一中国、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等。)这些事件指向人们在思考和研究方式上的方法论改造——源自生活的美学,也是艺术的哲学。业界谈到哲学,一般主要包括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等五门学科。在威尔·杜兰特看来,哲学是人类全部经验的综合性诠释,也是全部智慧的综合。
关于这本书:它不是一部纯粹、完整的西方哲学史。也不是所谓的哲学入门手册。本书只是用生动、有趣的一串串故事和作者的个人评述,围绕西方从古至今几位主要的哲学家,对其思辨哲学进行考察、以期达到知识人性化的目的。是对哲学的一个介绍,也是面向读者了解哲学的一份邀请。取“哲学的故事”为书名,一方面是暗示读者,本书主要的论述对象是更为重要的哲学家。另一方面告诉读者:哲学家思想的发展轨迹也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浪漫传奇。
哲学的作用:哲学能使人愉悦,并获得关于生活的智慧与美。虽然,它无法帮助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身心自由。
(1)古希腊的思潮背景
从地图上看希腊的版图,它更像是一只手,伸向地中海。我们一般习惯把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看作是一个地区,而不是狭义上的一个国家。它包含了希腊、斯巴达、雅典在内,坐落在地中海西部的大大小小几十个城邦和岛屿。就是这只瘦骨嶙峋的手,在两千多年前,以斯巴达和雅典城邦为中心,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大门。
图1 古希腊地图
公元前490年~470年,斯巴达和雅典城邦,兵力联盟,粉碎了波斯人将希腊变为其亚洲帝国殖民地的野心。波斯战争结束后,斯巴达解散了兵力,而雅典却用自己的兵力打造了一支商贸队伍,摇身一变成为了当时最伟大的商贸城市之一。
雅典成为繁荣的市集和码头,在古巴比伦以及古埃及文明的氛围中,埃及、波斯各路人马在此汇集,各种习俗、宗教人士在此交融,传统和教条在这种多元的文化下相互碰撞和制衡。
不同的宗教、幻术、伦理信仰,生发人们对各种信仰的质疑、对比、分析和思考,导致越来越多来往贸易的人谁也不相信谁。大家开始反思各种所谓的传统信条,于是往来的商人、政客逐渐形成了第一批批判者。
渐渐的,他们发展科学,催生了几何、数学、音乐,商人们也由此对航海梦的野心开启了天文学的蓬勃发展。从自然宇宙到人类本身的思考,也让一部分闲情逸趣的天文学家成为了第一批哲人。对科学与自然的强烈控制,让哲学也由此诞生。
(2)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雅典哲人。提起苏格拉底在欧洲的名讳,就好比孔子在中国一样为人们敬仰。他喜欢在路上随意拦住一人提问和说教,一群博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他周围,正是这些各式各样有为的年轻人簇拥着他,帮他创立了欧洲哲学。
苏格拉底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既不工作,也不考虑第二天的事情,学生们请他吃饭时,他就去。他们也喜欢听他讲各种人生之道。苏格拉底之所以深受学生的爱戴,不仅因为他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
中年后的苏格拉底四处探访,求索人的心灵,揭示别人提出的臆想和假设,质疑一切定论和信条。就像他说的一样:“我所知道的唯一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一个人学会怀疑时,哲学便产生了。”他的学生遍及希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写出《理想国》的柏拉图。
在苏格拉底70岁这一年,他被自己贵族学生的父亲,以藐视传统宗教、败坏青年、反对民主等罪名被控告判以死刑。临刑前,在监狱里,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或外出逃亡,逃跑方案都提出来了,却被他回绝,最终饮下毒酒而死。柏拉图在《裴多篇》里,对他的死做了详细的阐述。
回首苏格拉底的一生,他并没有留下任何著述论作,所有思想和故事由他的学生记录整理而成。他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也是从天上到人间、自然哲学到心灵哲学的引领者。
(3)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
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到处给人“洗脑说教”相比,柏拉图就显得要务实多了。他不仅把老师的思想传播的更广,还开设学科,创办了学校(柏拉图学园)。
老师遇难的时候,柏拉图只有二十八岁。家境殷实,人又长的帅。按理说,如此下去他完全可以悠闲自得的做一个“高富帅”。但受苏格拉底事件的影响,雅典他是待不下去了。
于是,公元前399年,柏拉图开始了周游世界。他先是去了地中海南边的埃及,目睹了那里的神权阶级和统治文化后,震惊的他,这份记忆渗透到日后的《理想国》一书中。后来他又去过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加入当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民主化的朴实统治生活,给他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游历了12年后,40岁的柏拉图重返雅典。历经铅华后的成熟和智慧,让他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回到雅典后的他,写出了著名的《对话录》,其中最好的一篇就是《理想国》。
《理想国》主要以哲学对话的方式论述了柏拉图心中一个关于理想国家的构建、治理和解决方案的说明书,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为我们描绘、阐述了几个要点:
一、正义。柏拉图提出,假若我们能够描绘出一个正义的国家,那么就更容易表述出一个正义的个体。柏拉图的乌托邦构想,是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的。
二、教育。通过构建学校,划分科目、学年考试的机制,让人们从孩提时代与父母长久隔离接受国家的真空教育,从而筛选优秀、正义、具有哲学思想的国家统治者。
三、公民。国家不需要任何虚伪的选举,限制民众选举。每个公民有平等的享有受教育、分配机会。各司其职,各就各位。
四、统治者。他们必须脱离家庭式个体主义。他们没有妻子儿女,不受欲念困扰,生活简朴,他们的一切有国家提供和保护,他们爱的是整个社会。
如果统治者统治有道、生活简朴,并且不妨碍掌握经济的人独享奢华,那么商人阶级也自愿任其统治。简而言之,理想国中各个阶级、各个群体都应从事顺应各自天性和禀赋的工作;阶级间、个体间互不干扰,却又通过不同的分工相互配合,形成一个高效、和谐的整体,这就是一个公正的国度。
柏拉图构建的这个理想国度,在现实世界里,真的可行吗?在威尔杜兰特看来,未必可行。不能否认,对公民观念的提出,让柏拉图这一构想显得十分民主和前卫。但,柏拉图欠缺“变化”的意识,太过呆板的钟情于井井有条的秩序。受雅典民主骚乱的影响,柏拉图鄙视个人价值。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静止的、很容易变成一个顽固而僵化,缺乏灵魂自由的国度。
不过,在欧洲一千多年来,似乎也都处在柏拉图这位哲学家“高贵的谎言”里。受其思想影响:统治国家的是一群基督教、天主教教士,他们把人们划分不同的阶级。教士们是一群素食主义者,安贫乐道、清心寡欲。但,纵观欧洲历史的发展,不见得就那么“理想”。
柏拉图也承认自己描绘了一种无法实现的情境。但他认为这种对美好愿景的描绘其实是有价值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不断的憧憬,并努力实现憧憬的一部分;人生来就是一种创造乌托邦的动物。
在西西里岛游历时,柏拉图就曾受国王的邀请,将该国改造变成一个乌托邦。滑稽的是,当听到要么自己做一位哲学家,要么自己停止做国王的时候,国王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并和柏拉图大吵一架。
看来,柏拉图的《理想国》,终究还是低估了人的欲望啊!
[厚书薄读]系列之《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一篇
今日谈:站在今人的角度,你觉得柏拉图的《理想国》靠谱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