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 表现:
①为了缴付对日巨额赔偿,清政府大举外债,使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②夺取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瓜分的格局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 原因:
①巨额赔偿
②自然灾害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变法最重要的历史根源
1. 原因:
①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 ,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 发展的状况:虽有初步发展,但相当薄弱
①外国资本挤压
②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3. 发展的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第14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早期改良思想( 19 世纪 70 年代)
1.背景: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对早期林魏思想的继承
2. 主张:
①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思想文化:兴办新式学堂
3. 实质: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 主张:
①提出人类社会的精华过程要经过“据乱世” “升平世”和“太平市”三个发展阶段
②撰写《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孔子旗号为号召,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2. 特点:借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来宣传维新变法
3. 评价:
①显示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超艺术,减少变法的阻力
②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
4. 其他活动:
①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②创办《中外纪闻》
③成立强学会
三、其他维新派人物
A.梁启超
1)创办《时务报》 ,担任主笔;发表《变法通议》
2)主张:
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②将历代帝王斥为“民贼” ,呼吁“伸民权” “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③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
④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B.谭嗣同发表《仁学》 ,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C.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D.严复创办《国闻报》 ,介绍《天演论》 ,借达尔文的进化论,宣传变法
变法的背景:
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和统治危机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
发展资本主义
③早期维新思潮的出现与 90 年代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15课:百日维新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也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 表现(康有为) :①再次上书光绪帝
②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
③组织保国会
二、百日维新
1. 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 内容:
A. 政治方面
①告诫廷臣,力行新政
②鼓励上书言事
③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④精简机构,取消旗人特权
B. 经济方面
①设立农工商局 ②提倡开办工厂, 奖励创新发明 ③设立铁路、 矿务总局 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⑤兴办邮政
C. 文化教育方面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②创办新式学堂、专科学校
③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④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
⑤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D. 军事方面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2. 特点: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没有实行立宪和召开国大,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第16课:戊戌政变
1. 导致百日维新最终失败的一系列事件:
“礼部六堂官”事件→任命“军机四卿”→“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2. 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
②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完全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 对帝国主义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它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摆脱外辱,表现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 交通运输业,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17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一、俄国的农奴制
1. 农奴制的发展过程:
17 世纪中叶 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18 世纪以后 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
18 世纪中后期 农奴制扩展到新占领地区
19 世纪中叶 农村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农奴
2. 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①农奴制引发社会危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②在农奴制度下, 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 也缺少工业投资, 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二、新思潮的涌动
1. “十二月党人起义”
2. 争论农奴制度的三大派别:
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
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激进派: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三、克里米亚战争——引发改革的直接原因 / 导火索
1.原因:俄国的对外扩张侵犯了英法的利益
2. 过程:1853~1856 年,俄国与英、法、奥斯曼在克里米亚开战,围绕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双方展开争夺,最终俄国战败
3. 影响: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各地农民起义,深深震撼了封建统治,迫使俄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农奴制面临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农奴制下,农奴不断反抗威胁沙皇统治
②农奴制严重最爱俄国发展,有识之士强烈要求废除
③知识分子也纷纷要求改革落后的农奴制
④克里米亚战争使农奴制弊端暴露无遗,迫使沙皇决心改革农奴制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①农奴制下的农奴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不断反抗,社会矛盾尖锐
②农奴制下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 也缺少投资, 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农奴制的新思潮不断涌动似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国内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受到震撼,面对内忧外患,俄国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