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28岁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今天是我28岁生日。

其实按我们老家的算法,94年生人,今年已是29岁,奈何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年纪的焦灼与不安,男人也不例外。

早在一个月前的4月18日,就早早收到了来自大学朋友的生日祝福,毕业这么多年还能在每年的生日之际说一句生日快乐,那些被惦念的每一瞬间,让人觉得温暖且有光。

打开知乎搜索28岁,跳在第一个的词条是“94年,28岁,还有机会改写自己的命运吗?”。

打开小红书,刷到的是94年28岁现状,大家在乎的是有月薪多少,有多少存款。

打开抖音,刷到的是在接近30岁的年纪,一切都还没有准备好的迷茫与彷徨。

好像这个年纪不止我一人独有一份面对而立之年的困惑。其实,在人生的每一段时光都有那个年纪的焦虑和不安。

就像十七八岁时在担心考不考的上一所好大学;

二十七八岁时要直面而立之年,却碌碌无为的惶恐;

三十七八岁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不由己的责任与压力。

.......

也许只有童年的那段时光,才是最无忧无虑。

关于成长

1994年的农历4月18日,我出生在大别山区的一户农民家庭。那是个农忙的季节,家里的人都在田间地头忙活采摘桑叶,为即将结茧的蚕蛹做最后的准备,在这繁忙的农活季节,我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期待已久的喜悦。

听妈妈说,在我没有出身之前我的名字就被父亲想好了,刻在了祖坟的碑上。因为我和姐姐相差6岁,在这6年期间,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希望来一男孩,在1994年的4月,如愿以偿。

最高兴的应该是我的奶奶,因为在我出生后的两个月,我堂弟也出生了,奶奶还去庙里还了当初在许下的愿。

带着期待与爱,在万千宠爱中,我7岁了。7岁之前,我的记忆是模糊的,我只记得我有个爱我的爷爷,留着斑白胡须,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

年事已高的他经常站在临近晌午的山岗上喊贪玩的我回家吃饭;也经常颤颤巍巍的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给我;在冬日的暖阳的天气,拐杖的爷爷会牵着我的小手到村口的地头坐着嗮太阳。

也是在7岁这一年,也就是2001年的2月份,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某个早晨,那个爱我的爷爷永远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我的记得很清楚,那是个清晨,天微微亮,被父母吵醒的我以为是上学迟到了,没曾想是让我去爷爷房间里磕头。

那是我见爷爷最后的一面,笔直的躺在那个昏暗的房间里,脸上盖着纸钱。那时候不明白死亡到底意味什么,只知道爷爷在也醒不过来了。

后来的年岁里,经常在奶奶和邻居的口中说起,2001年的正月十五(我们这里元宵节是为死去的人送花灯),我在邻居太太的坟前吵着闹着要一个好看的八宝花灯,说是回去送给我的爷爷。

也就是后面的一个多月的时间,爷爷离我而去,在他们的口中说是孩子童言冥冥之中,自有感知生命即将逝去。

年少时的我半信半疑,而如今成年回过头看,那是当时不知如何表达爱意的孩子爱一个人的具体表现,想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最爱我的人,这是一种爱的回馈,我也庆幸在我还没有懂事的年纪,最真挚的表达了我对爷爷的爱。

在上小学的那段记忆中乃至18岁成人之前,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记得那个小学放学的黄昏,在青砖白瓦的屋檐下教我如何画一朵好看的花朵,在暑假的田间地头教我如何播撒种子和劳作,在外出务工的电话里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在每一次的回家的背包里总是带一些新奇的水果和零食,在农历新年里带我一起手写春联喜迎新春。

我的童年时光是父亲言传身教,教我如何做一个善良、孝顺且正直的人。多年后即将成年的某个夜晚,在去姑姑家吃完晚饭回来的路上,父亲语重心长且严肃的和我说:“以前,我都是教你如何做一个好人,现在我要教你如何“学坏””。

当时的我还是一知半解,殊不知这是来自一位闯荡社会半生的父亲所积累的人生经验,在那个寂静的夜晚传授给即将成年的儿子,教他学会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生存法则。

早在前几年,我已经明白当年父亲口中的“学坏”其实就是让我机灵一点,为人处世圆滑一点。可是童年的性格养成哪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改变,直到如今步入社会多年,早已经揣摩到为人处世的真谛,却依旧不会“学坏”的那一套生存法则。

在28岁的年纪,行走江湖依旧靠着当初的那一股正直、踏实、不太圆滑的行为准则,以至于在职场中意外收获老板的中肯评价,觉得我是一个可靠的员工。

在入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薪资涨幅达50%,某种程度上也是当初那股劲,阴差阳错的让我收获了不仅仅来自物质上的小小回报,同样也一路收获了我的爱情,我的友情。

我也知道这将是我行走江湖的职业短板,多年以后,这依旧会是我的短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的童年是幸福的,有来自爷爷奶奶满满的爱,有来自父母家人的关怀,在这些爱与被爱中培养出一个鲜活而立体的生命。

我的童年与前几天有幸拜读了作家废名短片小说《桃园》里主人翁的命运相比,我是幸福的。

桃园里面的阿毛多么渴望得到家庭的关爱,多么渴望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桃园里面的父亲王老大嗜酒如命且家庭暴力,在开始懂得关心阿毛时,阿毛却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作者意识流的写法让这篇文章晦涩难懂,阿毛是美的,描绘的桃园是美的,人性是美的,但真正读懂了其中的内涵时,不得不感慨主人公的悲苦境遇和现实社会的人生宿命。

我庆幸我生在一个和睦的家庭。在28岁的年纪,发自内心的感谢生命中这些重要的人并且在接下来的人生岁月里学会用爱反哺这一重要课题!

关于人生理想

时间拉到初中,我在这里遇到一波年纪相仿的少年玩伴,而如今我们都到来到了28岁的人生光景。也唯独这波即将接近而立之年的青年,有着一份来自社会、家庭、工作、婚姻等一切似乎确定但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的迷茫和不甘情愫。

前几天的傍晚,在封闭2个月的隔离生活中,停下来的闲暇时光里无意识的想起十六七岁的那段初中生活的无忧时光,想起那段时光里参与人生成长的那些老同学。

于是,我再一次的打开微信对话框联系了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联系的初中好友,想知道关于他们的近况,想再一次重温一下已经十几年没有联系的友情岁月。

我们在相仿的年纪参与了彼此人生最美好的人生阶段,而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又来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不知他们过得如何?

一晃十几年过去,当初信誓旦旦说好的相约十年之约,在岁月的洗礼中足见被遗忘。

但再次联系上时,对话框里的少年依旧是与当初的那个模样,不过多了几分社会的锤炼和风吹雨打的成熟,聊天的话题也从那时的嬉戏打闹变成了工作、家庭、买房、婚姻等种种社会现实,我们这代90后开始卷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我们在28岁的年纪,似乎有着相同的人生困惑,从当初那个渴望长大成人的懵懂少年到如今活的越来越像一个大人。

有人已经成家立业,从当初一个人变成了幸福的一家四口,但依旧会因为工作而发愁;

有人已经创业几年,但在夜深人静的应酬完之后,为身上的几百万的贷款而发愁;

有人刚刚成立小家,但依旧逃脱不了要买房的现实社会压力;

有人一边异地恋,一边又是工作,为在哪里定居摇摆不定;

有人还没有寻觅到人生的另一半,在家人的强压下不得不留在老家县城以相亲为主业;

.......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初在初中的那堂关于“长大后,我想成为......”的人生理想课上,我们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的人生目标站在讲台上笃定宣誓的情形。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企业家;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

......

那堂课我还清晰记得,我的字条上写的是:我想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

当我站在讲台上当着全班人宣誓完后,还被班主任夸赞是个善良的孩子。然而时隔多年,我现在是一名广告人,早已背离了当初那个承载人生誓言小纸条上的内容。

如果再来一次,当一名白衣天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是这个决定在经历社会的严刑拷打后多了一些市侩的味道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心无旁骛、目光笃定的少年朗。

那堂课的最后,班主任说会帮我们保留这些小纸条,等多年之后大家再回去的时候看看各自的人生理想都实现了吗?

如今回过头看,不止我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偏离了当初的那个誓言。年少时的承诺,在长大之后却失了言,我再也没有勇气回去见一见当初用心教我们的班主任,去找寻那堂课遗留下来的小纸条。

我想可能是当初我们还没有想好关于人生理想这个伟大的命题亦或者是我们也逃脱不了关于环境、家庭、社会影响的人生宿命,以致于我们偏离了我们各自的人生理想。

这两种理由多少有在为现在的人生境遇开脱的嫌疑,但我们也确实不再是当初那个目标笃定的匆匆少年了。

关于28岁的人生思考

人生的每一步,好像在一个楚门的世界里,按部就班的上演人生一出又一出的戏,而大部分人的人生之戏,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人生情节,平淡似水,不是吗?

有时候想想,这样被宿命所裹挟的人生之路,多少有些没劲,而那些少数冲破阶层进入另一个人生赛道的人,也就是我们称之为所谓的精英,也不过是从这个围城跳入了另一个围城,这不是消极和悲观主义。

这两天无意中看了一本书叫《我的二本学生》,是高校教学十三年的大学教授跟踪记录80后、90后一代大学生,关于家庭背景、大学时期表现以及毕业七八年后的真实人生境遇记录的书籍。

二本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大部分新时代的普通人,而书中记录的学生大多来自广州周边的乡镇和农村地区,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部分农村家庭孩子的时代镜像。

看完之后与本书作者同样感叹很多人的人生之路,从出生的那一刻和那个时代起就注定了将来要走的路。

只有极少数人通过自身的性格和智商优势,实现逆天改命,获得社会性成功。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由于自身、家庭的先天性原因,最后踏踏实实或者说叫不得不选择一条最为稳妥的人生之路,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宿命。

在我28岁的这个年纪,看完之后,我更多的不是去埋怨原生家庭带来的后遗症,因为父母已经尽己所能把最好的都给了我们,让我在有爱的家庭长大,不遗余力的让我读书,为我操劳半生,我心怀感恩。

而我更多的思考是将来有一天,我当父亲时,我的孩子会不会因为我提供的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限制了他的人生之路。

我想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自己能够做的应该和我的父母一样,尽己所能把最好的条件都留给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希望下一代能够改写命运,实现阶层跨越,一代人的努力不够就需要两代三代人去努力,然而其实最后还是难以实现真正的跨越。

这本书另一方面也侧面指出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将一个又一个本该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凡的孩子在经过高考工厂的加工下,一键格式化成了教育市场化下的工业品。发挥超常的孩子鱼跃龙门成为优质的产品,而一些普通孩子则成为教育市场化的“工业废品”。

在28岁的这个年纪,回顾成长之路,却也意识到高考确实是穷人家孩子鱼跃龙门的最好机制,然而在人生最光景的时刻,没有把握住,之后的人生之路再想逆风翻盘可谓难上加难。

年少时的狂妄和不羁,在而立之年愈发觉得悔不当初,接下来的人生漫漫之路应该是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弥补曾经因为懈怠而要承担起本应该早就该承担的责任与担当。

当跳脱出书本之外,再回过头看看知乎的那个提问:94年,28岁,还有机会改写自己的命运吗?”

我也没有答案,就如抖音里说的:94年,我已经28岁,我才28岁,一切都还没有答案。

人生这一生听了那么多的道理,到处去寻找答案,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还没有真正去经历这些道理背后的苦难和辛酸。

就把这个问题交给时间去回答吧!

 94年,我才28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94年,28岁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