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之路》读书笔记:维度设计(续)

接上一篇:《大数据之路》读书笔记:维度设计

缓慢变化维

这个应该是知名度最高的,“缓慢变化”也是经常会被提起的一个场景。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些维度是会变的,就像商品维度,经常有新商品上架,有商品下架,所以要看某一天在线的商品,就需要用缓慢变化维的方式来处理。
反映历史变化也是数仓的特性之一,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有几种处理方式:

  1. 重写维度值
    如果我不关心历史数据,当属性变化了,那我就看最新的数据,不管历史是什么的话,我就可以直接去更新维度数据。
    比如商品A,它原来叫矿泉水,后来改成矿物质水,直接更新就好了,这时候维度表会只存有一份最新的数据。

  2. 插入新的维度行
    当我们需要关注维度的历史数据的时候,我们就不能采取直接更新的方式了,我们可以通过新增记录的方式来解决,这样老的数据还在,新的数据也有。
    这里要注意的是唯一建的问题,业务系统在更新维度信息的时候,很可能是直接更新掉,数仓中需要维护历史数据,所以在新增记录的时候如果没有代理键,要注意key值的唯一性,这种方法一般是需要代理键的,像上面说的商品修改名称,商品的业务key可能还是101,但是数仓中需要使用代理键来保证key值一致,但是代理键不同,这样才可以让事实表中的数据老数据使用老的代理键,新数据使用新的代理键。
    这种方式也会有些问题,就是单独来看维度数据的话,同一个商品会有多条记录,会产生歧义;还有一点就是从维度表中可能看不出来记录的变化过程,并不清楚某一天该商品到底是哪一条记录为准,因为变化的特征都在事实表中。

  3. 添加维度列
    这个算是一种延伸的方法,类似方法一,为了让方法一可以存历史数据,除了新增记录(纵向),还可以采用横向的方式,就是新增字段(列),来记录变化前的记录,这样通过一条记录,就可以记录商品变化前和变化后的数据了。
    这样可以保证key值唯一,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只能记录有限次数的变化,而且要提前规划好,保留几次历史记录。

  4. 拉链表
    还有一种常用的方式是拉链表,这种方式类似第2种方法,算是拓展版,也有点儿麻烦,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新增两个字段,start_date,end_date,用来记录这条就的有效周期,从哪一天开始,哪一天结束,使用的时候用这两个字段一过滤就好了。

在实际应用时,还是要考虑业务场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同样后面会再更新。

快照维度

上面说到了代理键,这个东西是很复杂的,按照维度建模的理论来,是需要搞一套代理键的,而实际操作起来会增加复杂度和维护成本,阿里采用的这种快照方式,也可以解决缓慢变化的问题。
以商品维度为例,就是每天都对商品维度生成一个快照,这样每天的商品信息都有了,key值也是唯一的,我想要看哪天的记录就看哪天,而且非常简单,使用也方便,就当前存储价格很便宜,这种方法最实用,当前公司也是使用这种方式,每天搞个分区,全量的快照,想用最新的就用最新的,想用历史的就用历史的。
当然它的缺点也明显,就是时间久了,历史数据非常庞大,有一定的存储浪费,需要注意对历史数据归档或清理。

极限存储

这个应该是阿里自己的一套实践方案,上面拉链表的方式,有几个缺点,一个是下游用户理解起来会稍有问题,需要一些解释成本,还有一个是使用start_date和end_date做分区的话,会有分区数量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阿里使用极限存储的方式来解决。
首先是在拉链表上层做了一层处理,让下游使用起来和每天一个快照的方式一样,方便使用;
然后是分月做历史拉链表,我感觉书上这里写的有点儿问题,或者是我还没理解,详情看看书吧。


微型维度

微型维度是为了解决维度属性频繁变化的问题,如果维度中有些属性经常会发生变化,可以将他们抽取出来,放到一个新维度表中,我觉这里说的也不是很好,看书中的意思,感觉和下面那个杂项维度差不多,思路是一样的,这里不过是将频繁变化的属性抽取出来,然后通过笛卡尔积生成所有记录,然后用代理键去关联。

递归维度

维度的递归问题,一般是业务系统中,开发的同学会这样设计。像类目或者组织架构这种,一般是有上下级关系的,除了设计成类似雪花那样的多个表,还会设计成递归存储的这种,这种维度,到数仓中,是需要处理下的。哦,这里会晕倒两种类型,一种是“均衡层次结构”,一种是“非均衡层次结构”。

  • 扁平化
    就是将维度数据打平,变成一张宽表,数据会冗余,但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以商品维度来说,就是商品ID,商品名称、一级品类ID、一级品类名称、二级品类ID、二级品类名称......

  • 层级桥接表
    这个方式到是没有用过,相比扁平化操作更加的灵活。
    这种方式需要搞一个桥接表,就是个映射关系表,用父、子关系和父子之间相隔的层级数来记录。

这种方式还是需要一个扁平化的表,只是又搞了一个中间表。
书中有说到,选择哪一种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实际应用,比如上钻、下钻是怎样实现的,和前端也会有些关系。

行为维度

这个不是直接存在于业务中的维度,而是通过其他业务梳理出来或者衍生出来的维度,这些维度是通过某种计算规则统计出来的,而不是原生存在的,可以分为几种:

  • 另一个维度的过去行为
    买家最近一次访问淘宝的时间、买家最近一次发生交易行为的时间
  • 快照事实行为维度
    买家从年初至今的淘宝交易金额、买家信用值
  • 分组事实行为维度
    买家从年初至今的淘宝交易金额划分的等级、买家信用值等级
  • 复杂逻辑事实行为维度
    通过复杂算法或加工多个事实输出的维度

实际处理这种维度时,可以增加到当前类似的维度表中,或者新增维度。需要注意维度的变化频率和耦合性,后期维护成本等。

多值维度

这个主要是事实表和维度表粒度的不一致的问题,书中举的例子是订单主表和订单明细表,一笔订单会购买多个商品。有几种处理方式:

  • 降低事实表粒度
    像上面的例子,直接以订单明细为最细粒度
  • 采用多字段
    有些场景下对应的多维度可能是可确定的,比如两个、三个等,可以通过增加字段的形式。比如我一单只会买两种商品,那就可以设计为第一种商品和第二种商品了。
  • 桥接表
    更加灵活,但是复杂度高。
多属性维度

这个是说维度的某个属性会有多个值,比如同一件商品它的颜色、尺寸会有多个。
我看书中的意思是没有使用最细粒度,如果都是sku粒度,这些都是唯一的,没有什么问题,把这些属性都作为sku的一个属性即可,这是最方便的,但是数据量会增加很多。

  • 将多属性使用key-value的形式存在一个字段中
    这样粒度不变,处理方便,但是使用的时候有点儿复杂
  • 将多属性放在多个字段中
    前面也说过,拆成多个字段,第一、第二、第三等,这样的缺点是拓展性不好。
  • 使用最细的sku粒度
    就是上面说的最细粒度数据,使用方便,需要关注下数据量的问题。
杂项维度

Junk Dimension,这个杂项维度和印象中的不太一样,忘了以前从哪儿看到的,或者是记错了,我记忆中是这样用的:
建模过程中,有很多小维度,分开建成独立的维度的话,显得很多,很杂乱,所以就讲这些维度放到一个维度下面,统一管理。
而从目前的书中来看,有些不太对。
杂项维度的确是用来处理一些标志位,或者状态像0、1,Y、N这种描述性维度,支付转态、物流状态等,为了不让维度过多,就建立一个杂项维度,就是将这些维度整合成一个维度,通过笛卡尔积的形式生成记录。

就是将整合的多个维度记录,通过笛卡尔积的形式覆盖所有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之路》读书笔记:维度设计(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