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的路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赴大连上海寻访老校友实践活动个人纪实                    ———仲点

著名IT作家阮一峰在他的散文中写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条通向自身的道路。每个人的真正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在实践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前方的路,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实践的目的。

我们团队在1月11日和1月13日两天分别走访了上海,大连两座城市,寻访到了四名咱们大工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他们有务实认真,默默奉献的工人,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凡的成绩,有见证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的IT前辈,用丰富的经历为我们解惑,有负责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为科研和育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从事创业已经功成名就的董事长,大工世家的她对学校的变化感慨万分。每一次寻访,我都感觉收货颇丰,老校友每一句话都让我感觉到对我们大工的认可和对新一代大工人的期待。

我们最先走访的是老校友,他是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工毕业生,当时郭东明校长就是他同学呢。老校友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一行人,并为我们介绍了他与大工的故事。老学长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大连市洗衣机厂,从普通工人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大工人务实求真的精神。由于老学长家就住在凌水校区北门,对大工的变化也是密切关注,不过他还是感慨,新时代大工学生更应该做好每一件事,为母校争光。

图片发自App

第二位寻访的是武建国学长,他毕业于软件学院,师从李明楚教授。是第二批来开发区校区学生,在大黑山下读完了本科和硕士。学长目前在大连市的一家IT企业担任部门经理。谈起大工,学长感慨万分,一是怀念十几年前在大工读书时的日子,再有是感谢大工给予他提升的知识和能力的平台。学长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了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我们聆听了学长的建议,受益匪浅。

图片发自App

13号,我们来到了上海。来到上海采访的第一位老校友是王利民教授。上午,一行人来到了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在王利民教授的办公室里见到了他。王教授的办公室充满了人文的气息,给我感觉不像是一位理工科教授,反而像一名书法家,亦或是画家。办公室里摆放着青瓷,悬挂着一些书法作品,角落里是一些油画作品。一开始还有一些好奇,但后来觉得这位老学长是真的不一般。言语间透露出一股文学大家的风范。王教授是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精细化工系主任,曾在大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修过博士。谈到大工,王教授对母校的学风和人才培养是大发赞扬。和王利民教授的谈话是我这次实践收货最大的一次寻访。他就理工科学习和研究离不开人文修养的支持这一观点,表达了对新一代大工学子的期待。注重自身修养,在强化专业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自我"的提升。此外,王教授对创业这一选择的看法与美国著名互联网创业和投资人保罗-格里厄姆的观点不谋而合。都是十分独到的见解。临别时,王教授还赠送了我们他实验室“为人务本”的帆布包做纪念。

图片发自App

下午,我们一行人打车来到了上海维安电子公司。在这里,我们采访到了陈珍校友和王军校友。两位都是维安公司的董事长和创始人。在公司的会议室里,陈珍校友向我们介绍了公司的详细情况以及她创业的故事。维安公司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电子元件和芯片保护公司。陈珍校友一家是大工世家,她的父母是大工的老师,弟弟也是大工的毕业生。我们为陈董播放了大工的航拍短片,陈董十分感慨大工的变化。听了陈珍校友创立维安公司经历,从简单的十几个人得小团队发展成如今厂房2000亩,技术专利200余项的大公司,辉煌的背后是创业者的艰苦努力。之后,我们与公司的HR经理签署了实践基地协议。陈珍校友为了让我们不虚此行,真正接触到企业生产环节,还特地请公司经理带领我们参观生产车间。参观完成后,我们赠送了我们准备的大工纪念品给两位优秀的校友。

图片发自App

本次实践,我们走访多地,寻访了不同行业的大工校友,给他们带去母校的七十周年的纪念物以及记录大工今昔变化的短片,勾起了对大工的眷恋。在他们身上,我们不光学到了前辈的经验,还开拓了眼界。但更多的是理解到了一代又一代大工学子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大工精神。时光荏苒,过个一二十年,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当是时,接收小学弟学妹们的采访时,再说起这次的经历,那必然是意义非凡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