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认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3个步骤,建立你的认知体系

有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麻麻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话,瞪眼一看,顿时懵了: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

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女儿画的是什么?

妈妈端详半晌,才突然醒过神来,女儿画的是一条条人腿。

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矮小,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厦车流。

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摆来动去地遮住视线。

《认知突围》里面讲,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吗?许多人会说:“那当然啦!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怎么能看到同样的东西,听到同样的话,又能彼此交流呢?”

这事还真得值得商榷。就物理空间来说,我们的确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在精神空间层面就不一定了。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套算法,是由出生到现在的环境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的。这套算法决定了一个人对基本素材的加工方式,我们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两个字:认知。

正如这张图片,三个人,看到的是三个世界,

1,那什么是认知呢?

元认知,“万物之灵”的根源。元,在中文解释里有“头、首、大”的意思,即最高级别的。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比认知本身还要高一级,即: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如果缺少了元认知,我们将不能称之为人,如果元认知能力不强,我们也很难从人群里自我觉醒和自我进化,进而从人群中脱颖而出。那么元认知到底是什么呢?归结起来说就是:元认知是一种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潜意识“自动驾驶”的能力!

“元认知”的重要程度,称作:人生的终极能力!

把时间跨度再拉长,拉到我们去跟风学习,虽然大家都有目标,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因为那个目标大概率是因为受了大环境的影响,而非自己真正深入的思考,所以别人说阅读好,自己也想阅读,别人说写作好,自己也想写作,别人说跑步好,自己也想跑步,但是没几天就发现那些事并不好玩,最后就放弃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察觉到,这仍然是我们下意识作出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潜意识在“自动驾驶”,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对自己真正意味着什么,只是单纯的想要而已,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再把时间跨度拉长到人生目标上面看,规律也是一样的。

苏格拉底:“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很多人,想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动脑去想,没有动力,自然不会去行动,觉得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为什么要改变呢?当你想挣脱原来的生活环境的,你会受到很多阻力,因为,我们习惯了不用动脑就可以获得一切。为什么我们有些人活到几十岁的了,依然会行动力不强、专注力不够、意志力不足,依然想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能做成什么,这背后的根源都是因为缺少“元认知”,或是元认知能力不足。

2,知识是一种技能,认知也是一种技能

万维钢老师说: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论阔,这也不叫有知识。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每年的高考结束,学生都会面临选择城市,选择专业的问题,我们通常所能想到的就是,询问周围的人。

有个学生想出国留学,父母去请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去哪个国家好?读哪所名校?什么含金量最高?

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嘛,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

宁教授说,听了他的话,可怜的孩子当时就崩溃了,完全不知所措。

宁教授不知道,不同认知层次的人,是会有交流困难的。

我们没有去训练我们的认知,当你在做选择的时候,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询问半天,依然手足无措。

而认知高的人,会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在做事情之前,对目标的想得透彻,对选择有自己的想法,并坚持下去,能够在环境中主动选择信息,不会被随机,有趣的娱乐信息随意带跑偏。

大家都会刷抖音,大部分的人是按照抖音的推送,你的喜好来每天看的。罗振宇讲过一个他的员工,用抖音学习打羽毛球,他不会按照推送观看,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找视频,最后,抖音没有给他再推送一些视频,反而是他自己学会了打羽毛球。

3,如何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第一、个人认知体系搭建的真相:

打碎各个名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把这些点或块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另外,随着我们自身认知体系的不断增长,原先距离较远的知识就会相对变近,于是又能触动到自己了;所以,暂时的放弃并不可怕,只要持续学习,我们就什么也不会损失。

成甲称作:熔断读书法;徐海喻称作:知识缝合;李善友教授称作:草莓时刻;杨萃先称作:锚定场景;都是一样的。在我看来,像我们小学,学数学,每次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后面的习题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是为了让我们更深的理解,这个新的知识点。它被称作 :举一反三。

当我们长大成人,似乎都忘记了,现在返回来,再来学习,忽然发现,它不就是我们小学就学过的东西吗?是不是瞬间就不再陌生?也不再害怕了?

这里,展开讲一下,成甲自创的“熔断读书法”。它的意识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出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

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动点对自己进行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用贴纸把自己有触动的点粘出来,比如我读《认知突围》,“机会不是从天上砸下来的,是靠你用资源自行开发出来的”这句话。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有一个机会,但同时又在追求“一夜成名”,这是多么不切实际的想法。

书中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比如你想接触一位女神,恰好今天她跟你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这就是机会。只不过你很平凡,你的女神并没有注意到你。接着,老师让一位优秀的同学上台做即兴演讲,这也是机会。你有了被注视到的机会,只是你不够优秀,没有资格被请上台。如果你真的足够优秀被请上去演讲了,这又是一个机会,但由于你的其他吸引力不足,女神对你无感。

机会一直存在,可惜由于你没有满足条件,所以机会没有被开启。因此,你可要清晰地看到这条脉络:你的自身条件-机会开启-开启目标。

在我学习完这段以后,我想了很久。一直以来,我多么想要一个机会,关于写作的机会。写作是一件需要坚持,刻意练习的事情,它很简单,也很难。它需要你天天笔耕不断,也需要你有老师的辅助,在没有之前所有的铺垫,你的自身条件达到以前,想做出成绩,很难。

现在,我放平了心态,努力写作,刻意练习,把我的自身条件塑造,成绩就会随之而来。机会一直在那里,只是你没有满足开启它的条件而已,好好做好现在你能做的事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二、“每日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国藩“反思为入圣之基”,富兰克林“每日觉察十三种美德”。

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

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不管这个点是令人喜欢的感悟,还是令人难受的困惑,只要它在心头燃起火花,就把它摘取下来,记录在文档里。

复盘的方式,通常只需三点:

1, 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2, 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3, 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识点或行动点

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要尽可能提炼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认知点和行动点,以指导后续的生活;罗列行动清单;对自己极度坦诚;多阅读;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最终,只要能让自己更好地看清问题,并发生改变就好。

在工作中,团队合作很重要。

有一次在工作中,因为自己没有和同事沟通好时间,午餐谁也没有吃成,饿着肚子干了一天的活。下班以后,我很愧疚,表达了我的道歉,并请我的同事吃了饭。虽然,在过程中,她一直强调没有关系,也只发生了一次,但是,使我印象深刻。

在我当天的复盘中,我写道:因为沟通的原因,导致没有吃午餐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自己缺乏沟通力,没有时间观念,这两个大的毛病,必须要改。

具体改正:在工作的关键节点,要和同事及时沟通,出现任何问题,都积极处理,不拖延,不埋怨,事情第一;要做到遵守时间,每个时间段把任务标记清楚,完成以后就主动交接。

在复盘的过程中,会剖析自己的行为与心理,会越来越清楚自己,写完以后,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再犯相同的错误。我们在职场中,犯错不可怕,就怕你不反思,不思考,一个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

第三、产生连接,输出意识

通过朋友留意每天那件最触动自己的事,不管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把一个触动点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或流水反思的人。

1,用自己的语言把它重新解释出来,这会倒逼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2,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地提取出来,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3,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因为实践才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

最终,你会明白,所谓的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你买了课,听了课,你以为你学会了,其实,在与他人述说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好像还没有彻底地理解,好像还欠缺那么一点点。

正如写作,我们都在说: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说话的权利,只要你想写,就写起来吧。结果,真正坚持写下来的人有多少?还有多少人还在驻足观看?他永远在权衡利弊,你不知道的是,当你观望的时候,同行人已经写出10万字,甚至100万字了。

最终,我们都在舒适区的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慢慢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精彩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一样的认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3个步骤,建立你的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