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考: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法

习惯三的核心主要讲的是“要事第一”,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人生管理和时间管理的问题。史帝芬•柯维在这里提到,“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

追根溯源时间管理的历史,我们可以把时间管理归为四代时间管理法。第一代时间管理法着重利用清单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第二代时间管理法强调日程规划表,已经体现出了时间管理注重未来规划的事情;第三代时间管理法是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事情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第三代时间管理法有它的可取之处和价值,但经过时间的检验,这种时间管理法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安排的很紧张,反而会产生很多负面效果,让人们逐渐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求和享受生活的机会。

第四代时间管理法与前三种截然不同,第四代理论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核心点在于个人管理而非时间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物的安排,不如把我们的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第四代时间管理法我们用“重要—紧急”四象限来分析如何规划我们的时间支出。在四象限中第一象限是既紧急又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立即处理,大多被称为“危机”或“紧急问题”。这类事情会消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总是处于处理危机的状态。如果过分注重第一象限的事情,那么它的范围会越来越大,最终占据我们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很多人会在这个象限消耗很多时间,因为是紧急的事情,所以很多人会自以为是的认为他们在处理很重要的事情,殊不知,他们是在用处理不重要的事情来逃避去面对真正重要的事情。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放在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的人,是在过一种很不负责任的生活。

第二象限的事情包含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象限的事情很重要,也很紧急,但因为这个象限的事情会有一些难度,所以经常会避重就轻的选择去做其他象限的事情。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思维定式是预防型的,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当然,他们也有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和紧急事件需要马上处理,但是这类事件的数量相对来说很少。他们能够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并不紧急的事情上,即第二象限的事情,完成这些事情能够提高个人的处事能力。”

若想拥有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第二象限的事情上。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讲到我们要想让第二象限成为我们生活中心的有效工具,需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的重要标准:

和谐一致: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 间,应和谐一致。

平衡功能: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的人生层面。有的人以为某方面的成功可补偿其他方面的遗憾,但那终非长久之计。成功的事业不可以弥补破碎的婚姻、孱弱的身体或性格上的缺失。

围绕中心:理想的管理方法会鼓励并协助我们,着重于虽不紧急却极重要的事。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一星期为周期制订计划。一周7天中,每天各有不同的优先目标,但基本上7天一体,相互呼应。如此安排人生,秘诀在于不要就日程表订立优先顺序,应就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来安排行事。

以人为本: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讲求效率,但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得失。因此有效的个人管理偶尔须牺牲效率,迁就人的因素。毕竟日程表的目的在于协助工作,并不是要让我们为进度落后而产生内疚感。

灵活变通:管理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视个人作风与需要而调整。

便于携带:管理工具必须便于携带,随时可供参考修正。

第二象限的事情是有效自我管理的核心内容,我们在应用第四代时间管理的过程中,要遵循这六个方面,制定出符合自己特性和适合自己节奏的模式,包容自己,接纳自己,以自己为本,顺应自己的内心,去实践时间管理。比起“时间管理”这个名词,我更喜欢柳比歇夫所讲的“感知时间”。用心感知自我,用心感知我们珍贵的时间。

本文参考书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 • 柯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思考: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