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3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一本书的名称。

大概是五六年前在电子书上碰到,当时很感兴趣童年经历对人性格的深刻影响,就读了一遍。

前一阵买了纸质的,再读第二遍,感觉完全不同。第一遍时完全是被新鲜的观点吸引,走马观花游览一遍。连书名上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记得了。如今有了实际的需求,带着疑问去读,逐字逐句去理解,而且还做了点笔记。纸质书的好处是,读到哪里、什么章节是关于什么内容,在书本上有具体的位置。而电子书只有一个抽象的页码。

1. 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不是,先天的精神胚胎决定了你的基本气质和可能的发展范围。在别的书上也有人给出测评:基因决定了45%~50%。所以我们不必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需求,同时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在合理、现实的范围内努力成长和进步会让你更少焦虑。

2. 人的性格特征能改变吗?能。但是大部分人都觉得变了就不是“自己”了。相比性格,人们更愿意自己在能力上有所增长。要想改变,就得有具体的行动计划,比如想变外向,就强迫自己一步步与人社交。如果不能付诸行动,不如接受自己,幸福度会更高。

3. 除了对各类典型人格的特点及成因分析,作者逐条罗列了我们各类情绪的特点、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比如,焦虑是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一旦结果出来,我们就不会焦虑,只会有恐惧或者其他情绪。所以对付焦虑就是要接受不确定性。通常大家会反复确认,比如电话轰炸。其实越确认越焦虑。克制自己才是减轻焦虑地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最坏的结果写下来,然后想出对策。

4. 因为在青春期我经常宣称自己感觉空虚,所以我感觉对空虚的分析最有意思--一种空旷、无生机、什么都没意义的感觉。有人甚至会通过自残来感受到“我存在”。空虚其实是不被允许的愿望,被压抑到意识之外。当我们“否认”一个愿望,只是持续地压抑着这一点。而空虚是更强大的防御机制,为了进一步深藏那些需要被压抑的愿望,我们抹去了所有的愿望和感受。就像用一大片的空白来遮盖一个小的空白。要破解空虚,就得把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愿望释放出来,面对自己的负面想法,找到真我。

今天就总结这么多,继续往下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1-13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