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内心与日俱增的焦虑,来自身边专业人士无情的碾压

图片发自App

网友问,你在『得到』订阅了多少栏目?能否推荐几个。打开手机,已购区竟有几十个课程,都是陆陆续续订阅,收听,留存下来,成了学习的见证。其实,专家学者的思想并没有被我全盘吸纳,更多只是数量的堆积,忘掉的远远超过记住的。

不好意思说订阅了几十个栏目,多是装点了门面,实质得到多少自己最清楚。话说回来,如果这两年没有订阅这些课程,未曾听到那些专家学者的授课又会怎样?显然会比现在更加无助,这些栏目缓解了内心一时的空虚,也给自己壮了胆。或多或少自己在不同领域听到一星半点的常识,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还算稳固的框架,无论谁说起哲学、经济,或金融管理都能有一句没有一句的聊起来。这种面对陌生人的自信得益于这些栏目的学习,有这碗老酒垫底,走夜路都比以往胆气足。

网友再发信息,提到能力恐慌与焦虑。要知道他很努力,也足够用心,但内心仍然充满深深的恐惧。我给他建议:试试终局思维。一个人这辈子能做很多事,能拿出手的也许只有一两件。找到这件事,用一辈子时间去打磨,沉淀,与日新月异的外部世界达成某种平衡。

一位优秀的网友仍然难以逃脱内心焦虑的困扰,为什么?我们没有更深入的交流,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本领恐慌。新生事物多,世界变化快,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别人落下一大截。当你还在埋头自己熟知的领域,猛一抬头,另一个庞然大物已经侵入了你的领地。比如微信支付,美团,滴滴,以及正在崛起的微领地。你不知道世界上某个角落正有人长身而起,轻松碾压,并将你打翻在地,之后拂袖而去。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全新领域分工越来越细,你感觉自己跟不上,追不到,只剩下深深的焦虑。

一个不成熟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先打磨一门手艺,让它变的足够强大,成为你的长板,将来无论什么平台,只要用这根长板嫁接过去,又会开辟一个全新天地。

创新的永远只是工具。因为,我们放不下固有习惯,放不下一去不返的生活,充满撕裂感无力感。假如你还未曾打磨出一根属于自己的长板,任何创新对你而言都意味着改变,而且是彻头彻尾的改变。每当这个时候,总想起白发苍苍的漫画家宫崎骏。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创作漫画,制作下一部动画片。他不排斥新技术,无论3D还是VR,他经年累月对动漫的理解和敏锐洞察谁也拿不走,再优秀的团队与他合作只会被他的品质、创意与敬业精神所折服。

焦虑来自专业的不持久。苏氏牛肉面在我军校毕业的时候只有一家,等我退役离开部队,苏氏已经开遍疆内,拥有几十家连锁门店。还是一碗面,还是那个味,做到足够精专,足够漫长,便不再只是一柱生意,而变成一代人的城市记忆,成为岁月的标识。

连岳,一位以写作为生的作家,20多年一直丢不掉强烈的危机感。在他心里,有件事很明确,不停的写,活下去。当他开始接受危机感,写作,工作变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就再也停不下来,唯有专心做好这件事才会让自己好过一点。下图是连岳最新文章的赞赏人数。

什么概念?保守估计一篇文章至少1000元,仅公号更新一项月入3万不是梦,不包括出书,接广告等等。我们看到的不是钱的多少,看到的是一个人20年的专业累积,是一个人应得的回报,而我们总拿别人的强项与自己想要的结果相比,剩下的只有焦虑。

每时每刻,我们眼里看到的成功,完美,幸福都是时间累积的结果。我们不是在与一个人相比,而是在与一个人背后付出的时间相比,越比越烦躁,越比越丧气。比较的方式出了问题,结果只能是失望与打击。

《我就是演员》最新一期,专业演员之间展开对手戏,胜出的多是老演员。再有天赋的演员也打不败时间沉淀下来的经验累积,你足够用心,足够用力,足够勤奋,与另一个和你一样努力的“你”相比,你希望谁会赢。赢的不是努力,赢的是时间。

抬眼望去,我们周边的任何事物都是时间累积的结局。小到一根葱,大到一条路,承载的全是两个字,时间。你打开电视,最专业的演员为你演戏,因为他们足够专业。你出门打车,不选择黑车,因为出租更专业。你选择华为手机,因为他足够专业。每个领域,每个物种,只有专业才能活下来。焦虑是正常的,你满眼看到的都是专业,回头看自己,专业在哪里?时间都去哪儿啦?

你内心与日俱增的焦虑,来自身边随处可见的专业人士和专业领域,不是你出了问题,是你从事的领域还没有做到足够的专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内心与日俱增的焦虑,来自身边专业人士无情的碾压)